“强制阐释”的方法论危机——兼论20世纪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倾向
本文关键词:“强制阐释”的方法论危机——兼论20世纪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倾向 出处:《江汉论坛》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遵循对应性、中介性、层次性和互补性原则有序展开。以此考量"强制阐释",可以发现其选择方法突出主观目的、否定客观对象,其运行方法放大研究意图、否定方法中介功能,其操作方法倚重知性分析、忽视直觉感悟与理性综合,其运用方法自诩优越、忽视方法间相互补充。上述与生俱来的"顽疾"使得"强制阐释"不可能带来科学、公正的研究与批评。20世纪西方文论与批评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阐释"倾向,存在方法论危机,其研究结论注定主观意图突出,需要引起格外重视。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selection should follow the corresponding, intermediary, hierarchical and complementary principle in an orderly manner. In order to consider the "forced interpretation", we can find the selection method of highlighting the subjective purpose, deny the objective object, the operation method of amplifying the research purpose, the negative method of intermediary function, its operation method relies on cognitive analysis, neglect the intuition and rational synthesis, the method of use claim superiority, ignore methods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innate ills of the "forced interpretation" could not bring scientific, impartial research and criticism of the.20 centu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to some extent has "forced interpretation" tendency, existing methodological cris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the subjective intention of doomed outstanding, need to attract attention.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文学文本理论中国化问题研究”(17BZW052)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强制阐释”是近年来张江先生针对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特征提出的一种重要认识。“强制阐释是指,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认识”。(1)张先生将其基本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场外征用,主观预设,非逻辑证明和混乱的认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艳萍;史家视野 思者襟怀——读张玉能《西方文论思潮》[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周德利;中西方文论批评中的倾向性问题略考[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3 徽君;追上世界文论发展的步履——读《最新西方文论选》[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4期
4 代迅;全球视野中的本土化选择:近百年西方文论在中国[J];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4期
5 侯洪;汉语经验之翼的回响——从高校教材资源建设看西方文论在当代中国[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6期
6 王敬民;试论西方文论中语言观的流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3期
7 夏腊初;西方文论中的“自然”含义辨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黄立;西方文论翻译与中国化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4期
9 吕俊;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与翻译学的构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单小曦;;“世界-作家-作品”的动态存在——西方文论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论范式之一[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代迅;;汉译西方文论探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胡疆锋;;西风东渐30年——西方文论与新时期中国文论建设[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徐新建;;西方文论在中国:观察、回顾与思考[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4 高艳萍;;2012年西方文论研究报告[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郭英剑;应注重构建西方文论研究中的对话角色[N];文艺报;2010年
2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孙绍振;反思西方文论审美缺失 重建文本解释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时胜勋;精神历险与思想前沿对话[N];文艺报;2009年
4 李世涛;西方文论的对话式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研;学习西方文论并非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N];辽宁日报;2011年
6 张开焱;西方文学理论话题移植的得失[N];文艺报;2005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张珊珊;西方文论,终止于大师身后?[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贾楠;西方文论中艺术与美关系理论之历史变迁[D];延安大学;2015年
2 郭仁超;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与西方文论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李玮;西方文论中写人理论的基本问题[D];新疆大学;2007年
4 李俊伟;西方文论中诗与真理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D];延安大学;2010年
5 师会敏;20世纪西方文论文化转向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党薇娟;西方文论中表现观念的历史变迁[D];延安大学;2011年
7 崔玲玲;西方文论中国化历程中的朱光潜(1918-1949)[D];湖北大学;2012年
8 桂哲;“空白”—艺术的灵魂[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33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43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