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从认知诗学视角考察文学性的翻译

发布时间:2018-01-16 15:33

  本文关键词:从认知诗学视角考察文学性的翻译 出处:《外语研究》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性 代理原则 表征方式 象似性 最佳关联


【摘要】:本文以认知诗学为视角探究翻译中文学性的机制这一核心问题,从不同方面解释翻译的表征性和代理本质,由此阐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这一哲学命题。讨论表明:文学性不局限于文学文本,可以有多种体现方式,如修辞手法(隐喻、拟人、夸张等),格律及样式(头韵、尾韵、韵式、节奏、文本形式等)。翻译中文学性的丧失是根本性的丧失,它甚至使文本失去了是其所是的定位。为保持其文学性,类比是根本途径。翻译本质上是类比的,它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揭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象似性,并遵守最佳关联原则寻求最佳代理。
[Abstract]:This paper , based on cognitive poetics , explores the core problem of the literary mechanism in translation , expl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agent from various aspects , and expounds the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 of translation and non - translation . The discussion shows that the literature is not limited to literary texts , and can be embodied in various ways , such as rhetoric ( metaphor , personification , exaggeration , etc . ) , style and style ( head , tail , rhyme , rhythm , text form , etc . ) . The loss of literary nature in translation is a fundamental loss . It has even lost the position of the text . To maintain its literary nature , analogy is the fundamental way . Translation is essentially analogous . It reveals the iconicity between the meaning and the meaning through different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 and follows the best correlation principle to search for the best agent .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闽南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诗经》英译译本分析研究”(编号:13BYY03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0.引言文学性问题由罗曼·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于1921年在其以俄文发表的长文《最近的俄罗斯诗歌》中最早提出:“文学研究的主体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literariness);即某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因素”(Jakobson 1979:299-354)。文学性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但它不局限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艳;;佛经翻译文本的文学性研究[J];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04期

2 陈琳;曹培会;;诗歌创译的世界文学性——以《竹里馆》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6年02期

3 徐红;;文学翻译的辩证观[J];外语学刊;2015年04期

4 朱恒;;语言的维度与翻译的限度及标准[J];中国翻译;2015年02期

5 侯影;黄忠廉;;科学翻译文学性简析[J];中国科技翻译;2014年04期

6 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年01期

7 张曼;;文学性坚守:翻译由意义传达到诗意探索——以张爱玲自译小说The Golden Cangue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刘汝荣;;人是符号动物——卡西尔语言观反思[J];外语学刊;2011年01期

9 范云;;认知诗学理论的渊源与本土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熊沐清;;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玉凤;;“消释力”诗学观考辨——济慈“Negative Capability”重译问题[J];外语研究;2017年03期

2 徐小林;;论济慈的唯美主义与“逆向接受”[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张鑫;光荣的荆棘路——论济慈诗歌审美的转变[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莹;最佳关联性——译者的追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曾景婷;;运用最佳关联机制进行翻译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05期

3 黎芳;;最佳关联原则对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解释[J];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02期

4 王江汉;关联理论对间接语言的解释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王燕;最佳关联及其终极意义[J];学习与探索;2005年03期

6 张小华;;谈翻译过程中的最佳关联[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7 蒋小元;周永红;;论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中的关联问题[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8 赵洁;;关联理论框架下的模糊语言现象[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10期

9 谢章华;;隐喻的相似性——最佳关联性在隐喻中的表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张蕾;孙一凤;;从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性看媒体的态度意义[J];外语电化教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琪;;关联理论:阐释幽默的新视角[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曦;;寻求听力理解中的最佳相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卫萍;;从关联理论谈戏剧会话中的别解翻译[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慕丹;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语翻译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2 薛云;[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3 宗嘉慧;最佳关联性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6年

4 张宇航;《数字黄金:比特币鲜为人知的故事》翻译实践报告[D];辽宁大学;2016年

5 周英莉;最佳关联性的传递[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章华;从关联理论看隐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田华;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译本最佳关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蔡文君;从最佳关联性原则评析《鹿鼎记》英译本中韦小宝言辞的翻译[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邓佑红;口译预测中的最佳关联[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石小亚;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中式菜名英译的文化缺失[D];湘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33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433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d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