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理论视角下的《一千零一夜》翻译研究
本文选题:纯语言 切入点:真实语言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文学领域,翻译与译者的形象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边缘化的矛盾。翻译被广泛认为是次要现象,译者大多隐藏在作者的优势背后,翻译总是被遮蔽。但是最近,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新思想家的出现,问题又出现了。1923出现了薄薄的一本名为《巴黎的场景》的作品,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本雅明为它的德语翻译写了篇序言《译者的任务》,这是本雅明最受人关注的文本之一,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尽管它的翻译几乎没有激发译者的灵感,但他对语言的产生,似乎无视传统的代码,是二十世纪的不拘一格的思想家。在《译者的任务》中,本雅明提出了一些策略,使我们能够接受这个问题。本雅明的文章意味着对文学理论的新理解。他将翻译提升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崇高境界。这篇非同寻常的前言深深地影响了翻译理论。本研究运用本雅明的理论分析《一千零一夜》的不同翻译,通过对译者主体性和本雅明理论的综合研究,比较原文的形式与最常见的特征是如何在翻译中体现的,本文还探讨了译文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re is always a margin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the image of the translator. Translation is widely regarded as a secondary phenomenon. Most of the translators hide behi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author, and translation is always obscured. The theory changed radically, and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thinkers, the problem appeared again. 1923 appeared a thin book called the scene of Paris. Philosopher and cultural critic Benjamin wrote a preface to his German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s Task", one of Benjamin's most popular texts.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although its translation has hardly inspired the translator. But he seemed to ignore traditional code and was an unconventional thinker in 20th century. In the translator's Task, Benjamin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Benjamin's essay mean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theory. He elevates translation to a lofty state that has never been before. This extraordinary preface has deeply influenced translation theory. The present study uses Benjamin's theor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Benjamin's theory,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form of the source text with the most common features in translation. It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nslation on the world culture.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0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睢园竹;技术时代的艺术处境——本雅明与艺术现代性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4期
2 刘永谋;本雅明之死[J];读书;2003年02期
3 罗如春;灵韵脉脉尽氤氲——论本雅明的“灵韵”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003年S1期
4 斯蒂芬·布隆纳;朱宁嘉;;修复碎片:瓦尔特·本雅明的救世唯物主义(第一部分)[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5 马友平;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对本雅明“美”的独特含义的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赵勇;于闽梅;;笔谈:特定历史境遇中的本雅明[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2期
7 李云刚;;整合还是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之争[J];求索;2007年03期
8 纪逗;;本雅明的历史观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3期
9 刘思聪;;震惊体验与艺术的政治化潜能——本雅明论电影与摄影[J];文艺评论;2008年03期
10 马大康;张书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技术——本雅明论艺术与技术[J];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孙斌;张艳芬;;从叙述的没落到电影的兴起:对本雅明美学思想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C];2013年
5 陈祥勤;;神性语言、柏拉图理念和历史的弥赛亚救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的神性基础[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6 何乃英;;《一千零一夜》论考[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7 林丰民;;《一千零一夜》的魔幻现实主义观照[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8 葛铁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简评《一千零一夜》中译本[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9 卢铁澎;;《一千零一夜》文化意蕴蠡测[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展;本雅明的天使[N];中华读书报;2014年
2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3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4 谭小歌;抗拒机械[N];光明日报;2009年
5 赵武平;“波西米亚人”本雅明的幻灭[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7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陈鸿;他在莫斯科流露天真[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杨栗(书评人);“摄影”的野心[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10 孙斌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拉得更近与看得更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4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陆培勇;从《一千零一夜》看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Neder Mohamed(利德);本雅明理论视角下的《一千零一夜》翻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2 王朝辉;困与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论的精神视域[D];青岛大学;2010年
3 马友平;拯救与回归——本雅明现代艺术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范英豪;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D];苏州大学;2002年
5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6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7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8 姚云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吕瑞新;论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06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60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