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文论面面观
本文选题:文学本质 + 审美意识形态生产 ; 参考:《安徽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伊格尔顿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他在文学和文化理论上建树颇多,本论文就是对其文论的系统性梳理与探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伊格尔顿的生平与学术历程以及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本论部分共分四章,主要从伊格尔顿的文学本质观、文学生产论、文学批评观和文化理论四个方面来对伊格尔顿文论进行分析。第一章是伊格尔顿的文学本质观。论述了他新世纪前后对文学本质的不同看法,世纪前认为文学没有固定本质,就像"杂草",世纪后他转向了反本质主义的本质立场,运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术语,归纳了文学的五个"共相"。第二章是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论。分析了他有关文学就是意识形态以及形式的意识形态的论点;并对其审美意识形态生产进行论述,指出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既是作为一般生产的社会物质生产,同时又因作者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的介入而显示其特殊性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它是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文本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对创造论和反映论的文艺观进行了反拨。第三章是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观。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四种文艺批评模式和伊格尔顿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的观点进行了阐释,接着分析了伊格尔顿对批评功能的看法,他认为批评没有终结,批评的功能在于体验、想象和对作品作出价值判断。最后从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以及形式和历史这三个方面对伊格尔顿文学批评中的辩证序列进行说明。第四章是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主要从后现代主义批判、文化的观念以及理论之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在伊格尔顿看来,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终结和反叛,但两者之间并非毫无关系,他对后现代主义主要持批判态度,分别从反总体性、反连续性、身体观、反阶级、反本质这五点来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批判。伊格尔顿的文化观方面首先阐述了他文化的辩证法,包括文化与自然,文化、自然与身体,文化与社会等,然后对他的文化危机论和文化战争论进行了论述,最后他倡导走向一种共同文化,而这只能在社会主义里才能实现。理论之后方面分析了伊格尔顿从理论的兴衰与得失两方面进行理论反思,对当下文化理论不关心生活中基础性的东西表示不满,并提出了自己的补救措施,即要求文化理论介入现实,发挥政治实践功能,从而为理论之后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之途。结论部分主要分析了伊格尔顿文论的贡献与不足,贡献方面主要表现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中国文艺学的启示;不足方面包括文论的政治色彩过浓、乌托邦色彩以及论述存在着矛盾性。
[Abstract]:Elton is a famous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and cultural theorists in the West . He has built a lot of trees i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 This th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troduces the life and academic course of Ileton an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and gives a brief comment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new century . In the second chapter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of Ileton is not only as the production of social material in general production , but also by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author ' s ideology and aesthetic ideology . At last , it points out that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of Ileton is not only the production of the social material in general production , but also the author ' s ideological and aesthetic ideology . At last , it points out that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of Ileton is not only the production of the social material in general production , but also the author ' s ideological and aesthetic ideology . The color of utopia and the existence of contradiction exist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芬;;重新阐释马克思——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美学观述评[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3年00期
2 克利夫·麦克马洪;李永新;汪正龙;;论伊格尔顿[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年00期
3 戴维.洛奇,王晓群;向这一切说再见——评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1期
4 金惠敏;;理论没有“之后”——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J];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5 韩伟;徐蔚;;文化的危机与弥合——读伊格尔顿的《文化的观念》[J];文艺评论;2010年01期
6 陈文;;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观[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4期
7 王杰;许娇娜;;从伊格尔顿研究到新自由主义批判——大卫·奥尔德森访谈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8 王翠;;“理论高峰”之后——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贾洁;;论特里·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策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2期
10 吴亮;;西绪弗斯,还是普罗米修斯?——评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J];粤海风;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编译 黎文;伊格尔顿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N];文汇报;2012年
2 编译 黎文;特里·伊格尔顿谈文学[N];文汇报;2013年
3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4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盛宁;是起点还是终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姜华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21世纪仍然在场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9 马海良(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文化的分裂与整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 李君如;为什么要重新讨论马克思“是对的”?[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5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晓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梁宏宇;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孙媛;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中的“审美话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4 孟君;伊格尔顿的悲剧理论与现代自我认同[D];山东大学;2016年
5 周思钊;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批判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丁宇芳;《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文本解读[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7 祖文;伊格尔顿文论面面观[D];安徽大学;2017年
8 尤娟;伊格尔顿文化哲学思想的社会批判意义[D];山西大学;2008年
9 文剑;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论[D];西北大学;2009年
10 李丽杰;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20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820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