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界对卢卡奇人民性理论的接受
本文选题:卢卡奇 + 人民性理论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卢卡奇的人民性理论凝聚于哲学、现实主义文论之中,新时期中国学界对其接受主要是通过思想界的两场讨论来完成的。讨论首先发生于哲学领域,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将卢卡奇纳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等问题展开广泛探讨,开启了中国学界对卢卡奇及其人民性理论的接受。哲学领域思想文化的变革引发了文学艺术领域的变革,在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学界针对卢卡奇的"人本论"和布莱希特的"阶级论"进行讨论,深入探讨卢卡奇的人民性理论,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美学范畴。通过对卢卡奇人民性理论的讨论与接受,学界认识到"人民性"既具有革命性与战斗性的政治与阶级属性的内涵,又饱含"以人为本"的丰富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之根基。
[Abstract]:Lukacs' theory of people's character is condensed in philosophy and realistic literary theory. In the new period, the acceptance of Lukacs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is mainly accomplished by two discussions in the field of thought. The discussion first took place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focusing on the issue of "Western Marxism" and whether Lukac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category of Marxism, which opened the acceptance of Lukacs and his populist theory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The change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has led to the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aspect of realism theory,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discussed Lukacs's "humanism" and Brecht's "class theory", and deeply discussed Lukacs's theory of populace. And bring it into the category of Marxist aesthetic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nd acceptance of Lukacs' theory of people's character, the academic circles realize that "people's character" has not only the connotation of revolutionary and fighting political and class attributes, but also the rich humanitarianism spirit of "people-oriented".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影响与重构:20世纪中国对卢卡奇文艺理论的接受研究”(15YJC751045)阶段性成果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卢卡奇文艺思想中人民性的当代阐释(2015-QN-52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翎;青年卢卡奇:历史性与自然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2 赖海燕,刘扬军;卢卡奇与“世界历史”精神[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岳新风;;论卢卡奇早期的“自然”概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张量;回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读孙伯钟癸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苏晓云;卢卡奇早期的物化异化观及其当代启示[J];求索;2003年04期
6 杨建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体论意义——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雨辰;;略论青年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8 肖新发;;论卢卡奇的“总体观—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9 张亮;让卢卡奇从晚年自传的阴影中走出来:一种方法论反思[J];学术研究;2005年03期
10 罗红梅;;卢卡奇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罗纲;;一种浪漫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卢卡奇对反讽辩证法的演进[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振起;;“自然即社会范畴”思想解读——浅析卢卡奇的历史—自然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韩雅丽;;物化、异化与人的生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罗骞;;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本真性的阐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9 张双利;;从韦伯到马克思——再论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黄力之;“卢卡奇现象”:品质重于文本[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为卢卡奇寻找回来的青年时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于冬云/编写;物化与焦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袁一达(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99级博士生);对卢卡奇思想的独到见解[N];云南日报;2001年
5 广州大学 鄞壬;卢卡奇对“对象性形式”的批判与超越[N];山西青年报;2014年
6 单世联;“独特的”德国史[N];南方周末;2008年
7 采访人 本雅明·布鲁姆博格 潘·诺格内斯 王平 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袁一达;卢卡奇晚年三大理论创新[D];北京大学;2002年
2 刘向国;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孟Pr;民主化与人类解放[D];南开大学;2014年
6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培挺;论卢卡奇的同一的主体——客体思想[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艳君;卢卡奇的合类性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3 贾敏;卢卡奇“类”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5 梁栋;卢卡奇的物化观及其现实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魏宏亮;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吴菲;卢卡奇“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丹;卢卡奇关于马克思本体论基本原则的思想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牛鹏云;卢卡奇的物化思想[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4年
10 王巍;实践的审美性与历史性[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98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898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