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茶花女》 + 汉译本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茶花女》是外国文学殿堂里的一部动人之作,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翻译到中国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从1899年被林纾介绍到中国来以后,茶花女一直是中国读者非常喜爱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美丽、可爱,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甘愿牺牲自我,作为一个受人唾弃的妓女,她不但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而且也有自己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她爱憎分明,勇敢坚强,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形象丰满而动人,吸引着广大的中国读者对其一次次深入地解读和重塑。 不同时代对茶花女这一形象的解读是不完全一样的,不同的读者对茶花女的态度也不完全一致,但读者对茶花女是充满同情和喜欢的,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从林纾首次把茶花女介绍到中国以后至今110年间,《茶花女》的翻译一直未曾间断,可见读者对作品的需求是强烈的,所以无论是译者、读者还是研究者都对这个异域女子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为她而感动,为她而掬一把热泪。 《茶花女》的版本很多,堪与《简·爱》、《傲慢与偏见》相媲美,《茶花女》在传入中国之初影响极大,一时“洛阳纸贵,风行海内”,“不胫走万本”,严复曾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1林译那生动传神、极富形象化的语言使《茶花女》的第一部汉译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之后有译者尝试重新翻译该作,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出现在20世纪的中国,可谓精彩纷呈。 学者对《茶花女》的研究也是紧随其后,学者们把注意力都放在女主人公的形象研究、主题及结构艺术研究、小说文本在中国的影响和接受、“林译小说”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很少有论文对《茶花女》在不同时代的译本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方面给予对比研究,所以笔者试图在此方面做一些尝试。 本文对20世纪末至今的有关《茶花女》的研究论文做了较详细的综述,并分为四个部分加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茶花女》在不同时代的四个有代表性的汉译本进行比较,如林纾译本(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林译小说丛书)、夏康农译本(1980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王振孙译本(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和郑克鲁译本(1996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就名称翻译、语体的选择和新词汇的创造、增补和改写、新型人物形象的重塑、翻译策略的选择等五个方面力图对译本进行具体切实的对比研究,分析译本差异背后的文化变迁,同时考察中文译本与通行的英文译本之间的语言差异,思考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的方式。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其一,翻译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对文学作品所给予的语言转换,翻译主体与翻译对象之间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实现、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其二,过去的研究相对忽略了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性; 其三,比较文学经典作品不同语言的译本、同一语言的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可以集中、系统地考察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共性(主要是文化共同性)和个性。
[Abstract]:Tea flower girl is a moving person in the palace of foreign literature . It is the first foreign literary work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a in the first true sense .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Lin Shu to China , the tea flower girl has always been a very popular female image of Chinese readers . Since she is beautiful , lovely and willing to sacrifice herself for her beloved person , she has not only her ow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 but also has its own pursuit and longing for good love . She has a love for her and is brave and strong . The image of tea flower in Xiaozhongma ' s pen is full and attractive .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of tea flower girl in different times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 but the attitude of the different readers to the tea flower girl is not identical , but the reader is full of sympathy and love to the tea flower girl , s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a flower girl has not been interrupt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Lin Shu first introduced the tea flower girl to China , so that the reader or the researcher has devoted great energy to this exotic woman , and she is moved by the translator , the reader or the researcher .
There are many versions of tea - flower girl , which is comparable to Jane ' s love , arrogance and prejudice , and the tea - flower girl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 of the tea - flower girl , and the translator tries to re - interpret it , and the different forms of art appear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
The scholar ' s research on tea flower girl is closely followed , scholars focus on the image research , theme and structure art research of the heroine , the influence and acceptance of the novel text in China , the " Lin translation novel " and so on . Few articles giv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emale tea flower girl in different times and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carried by the scholar , so the author tries to do some attempts in this regard .
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survey of the research papers about the female tea - flower girl ' s novels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 and then compares the four typical Chinese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 such as Lin Shu - ben ( the edition published by the People ' 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in 1981 ) , Wang Zhensun ' s translation ( published by the People ' 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in 1980 )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Firstly ,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s not a simple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to literary works , and there is a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subject and translation object .
Secondly , the past research has relatively neglected the activity of translation subject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
Thirdly ,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different languages of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ame language can focus and systematically examine the commonness ( mainly cultural commonality ) and personality of the translators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different times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0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汉译本近30年出版与销售的启示[J];出版广角;2011年06期
2 张天星;;汪康年铅印林译《茶花女》考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吴凯;;浅论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二重唱“让我们走向遥远的地方”的艺术表现[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4 周祖达;;“金龟子”不是“乌龟”——评钱文忠的“发亮的乌龟说”[J];华夏文化;2010年03期
5 钟怡学;;由包法利夫人汉译本的差异谈法语未完成过去时的持续体[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6 焦良欣;;《天路历程》与《圣经》平行翻译进程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潘潇yN;;英诗汉译中的意象再造——ToWPⅡ的两个汉译本简析[J];学理论;2011年20期
8 焦良欣;;英译汉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以《天路历程》三个汉译本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萨尔吉;;《甘珠尔》中保存的于阗僧人尸罗达摩译经[J];藏学学刊;2010年00期
10 李娜;;林语堂作品复译的原型论视角[J];山花;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一览;;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汉译本问世[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金炎;;法国年鉴学派名著《封建社会》汉译本出版[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3 丁日初;;丁日初复白吉尔教授的信[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4 皮路思;;《史集·部族志·札剌亦儿传》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四辑)[C];1993年
5 刘迎胜;;至元初年以前的垂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A];蒙古史研究(第四辑)[C];1993年
6 段玉泉;;中国藏西夏文文献未定名残卷考补[A];西夏学(第三辑)[C];2008年
7 加藤千代;朱丹阳;;关敬吾先生与中国民俗学[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8 胡国柱;;中国世运中的《第一书》[A];湖北省世界语协会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林英津;;简论西夏语译《胜相顶尊`愠止δ芤谰肌穂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10 孙伯君;;西夏宝源译《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考略[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渌洋;作为话题的《茶花女》[N];音乐周报;2010年
2 桃子;歌剧《茶花女》回“娘家”[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嬴潇;《茶花女》《蝴蝶夫人》二女献艺[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徐乐娜;上海歌剧院推出“歌剧新空间”[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许渌洋;国家大剧院《茶花女》 因为穆拉,,没有尴尬?[N];音乐周报;2011年
6 黑莓;歌剧《茶花女》催泪情人节[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记者 徐涟;新版《茶花女》强势推出[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陈锡凯;发散思维《茶花女》[N];音乐周报;2002年
9 刘诗嵘 苗林;《茶花女》为什么“没说好中文”?[N];音乐周报;2002年
10 景作人;实力一流 特色突出[N];音乐周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段玉泉;语言背后的文化流传:一组西夏藏传佛教文献解读[D];兰州大学;2009年
3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朱晔;翻译的模糊性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张岱玉;《元史·诸王表》补证及部分诸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7 余健明;海明威风格汉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徐红;西文东渐与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改编(1913-1931)[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会;《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燕;从接受理论角度分析《瓦尔登湖》的两个汉译本[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3 王瑜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2004》汉译本评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孙学明;藏医学典籍《医学四续》三种汉译本之术语比较分析[D];西藏大学;2010年
5 赵冉;美国小说《教父》汉译本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肉内杰;《米拉日巴传》的三种汉译本比较[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7 侯雅;《美国文学简史》汉译本中的误译例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密;《茶花女》从小说到歌剧—兼论歌剧的音乐戏剧语言[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9 叁知扎西;浅析藏汉诗歌翻译中的《仓央嘉措情歌》汉译本[D];西藏大学;2011年
10 朱玉剑;操控理论下《中美联合声明》汉译本的对比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995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995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