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

发布时间:2018-07-16 21:55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对近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学术界出现了一股进入艺术发生的本土现场,在社会具体的情境中研究艺术的学术潮流。于是,在20世纪末,部分学者走出了书斋内空对空的研究,走进田野,在具体的生活空间中重新审视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文化、艺术与当下生活等方面的关系,由此,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成为最具活力的艺术研究方法之一。艺术人类学从一个来自西方的跨学科分支开始走进了中国学者的视野,受到了人类学、艺术学、美学及各门类艺术研究的关注。时至今日,中国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已从发展的初始阶段进入了逐步成熟的阶段。对艺术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完善,需要从文化的整体观照中,从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去重新认识中国的本土艺术,进而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与中国本土艺术之间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并努力去创建有关具有中国本土性特点的艺术人类学理论。
[Abstract]:Since the 199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scholars have begun to reflect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in the past century, and many new trends of thought have emerged. The academic trend of studying art in the specific social context. So,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some scholars went out of the study, went into the fields and re-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society, art and culture, art and present life in the concrete living space.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art research methods.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branch from the West, art anthropology has entered the field of vision of Chinese scholars and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anthropology, art, aesthetics and various kinds of art studies. Up to now, the study of art anthropology in China has entered a mature stage from the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 To perfect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artistic anthropology, we need to re-understand the native art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culture, from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Then we reunderst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Chinese native art, and try to create the theory of artistic anthropology with Chinese nativ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J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方李莉;;有关“从遗产到资源”观点的提出[J];艺术探索;2016年04期

2 阿尔弗雷德·盖尔;关yN;;魅惑的技术与技术的魅惑[J];民族艺术;2013年05期

3 定宜庄;;三十年来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明清时期为例[J];历史研究;2008年06期

4 洛秦;城市音乐文化与音乐产业化[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方李莉;;非遗保护的3.0层级与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N];中国文化报;201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洛秦;;城市音乐研究的语境、内容与视角及“中国经验”的方法论思考[J];中国音乐学;2017年03期

2 方李莉;;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J];民族艺术;2017年03期

3 赵艳;;开展群众性歌唱活动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J];当代音乐;2017年12期

4 任广明;张英莉;;黑龙江音乐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5 任一;;剧场与城市化进程浅析[J];大众文艺;2017年08期

6 张红梅;;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再探讨[J];设计;2017年01期

7 姚丹;;“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音乐文化学[J];艺术探索;2016年06期

8 席宁;;郑州市声乐文化的生态传播和发展思考[J];戏剧之家;2016年17期

9 徐琨;;城市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研究[J];读天下;2016年14期

10 李媛;;城市广场音乐文化活动成因初探[J];通俗歌曲;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方李莉;;论“非遗”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以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复兴为例[J];民族艺术;2015年01期

2 乔健;;试说费孝通的历史功能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方李莉;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5年05期

4 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阳;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范本──从《草根的力量》谈起[J];民族艺术;2002年01期

2 郑元者;艺术人类学立场与美学新思维[J];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05期

3 何明,吴晓;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J];学术探索;2005年03期

4 姚媛媛;图腾神话的艺术人类学内涵[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阿嘎佐诗;;阅读艺术人类学[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6 郑元者;;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邱春林;廖奇;;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纪实[J];民族艺术;2007年01期

8 王建民;;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的转换[J];民族艺术;2007年01期

9 陈元贵;;艺术人类学视角与“美的规律”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邱春林;廖齐;;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纪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周芳;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N];中国民族报;2007年

2 记者 徐涟;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京成立[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黄龙光(诗纳倮乌);“非遗”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的作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李修建;走进田野的艺术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2年

5 熊晓辉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知识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人类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记者 翟群;中外学者对话传统技艺与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安丽哲;传统技艺面临机遇与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翟群;将传统技艺融会在生活中[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春花;艺术人类学简史[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27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127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2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