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从语用顺应论视角看文学翻译

发布时间:2018-08-08 21:23
【摘要】: 耶夫.维索尔伦语用顺应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的整体视角解释语言的使用。认为语言的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在选择顺应框架内,翻译就是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动态地对译文语境以及语言结构等层面做出顺应性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文学作品是用语言进行创作的艺术,其语言特征、文化传播及其表情达意、审美、感化等功能决定了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鉴于文学翻译的特点,本文试图从语用顺应论这个全新的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指出在语用顺应论视角下文学翻译过程也是一个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对语言结构的顺应,其涉及到语言、语码和文体等的选择以及从一系列话语构筑的要素中做出选择和顺应。其次,译者要顺应源语作者和译文读者所处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译者在做出语言选择时,要顺应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同时要考虑两种语言不同的衔接原则,互文性的转移和语序规则。动态顺应表明文学翻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文学翻译过程中语言结构对语境的顺应及意义的生成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宏观上,要顺应社会环境、历史渊源、经济方式、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等。译者在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意识程度,其中会受到译者的元语用意识,译者的目的,译文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语言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大量的文学翻译实例分析后得出:语用顺应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文学翻译中无论译者是采用节译、全译、直译、意译,还是采取归化或异化、增译、减译、加注,或者其他的策略和技巧,都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语言、语境的顺应而做出的选择。在语用顺应论下,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文学翻译的顺应性框架,来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在翻译选择过程中的作用。将其应用于文学翻译,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Abstract]:Yee. Visorun's pragmatic adaptation Theory explains the use of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It is believed that language use is the process of making continuous choice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communica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an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hoice adaptation. 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convers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dynamically chooses the adapt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ontext and language structure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consciousness. Literary works are the art of language creation. Their features of languag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xpression, aesthetics, influence and so on determine the particularity and complexit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adaptation theor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 choice and adap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adaptation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first adapts to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which involves the choice of language, code and style, as well as the choice and adaptation from a series of elements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Secondly, the translator should adapt to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and linguistic contex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uthor and the target reader, 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adapt to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social world and physical world of the target reader when making language choi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nciple of cohesion, the transfer of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rules of word order should be considered. Dynamic adaptation shows that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From the micro point of view, the adaptation of language structure to context and the generation of meaning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are also a dynamic process. Macroscopically, we should conform to soci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origin, economic mod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religious belief.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choices and adaptations, the translator will show different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which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 translator's meta-pragmatic consciousness, the translator's purpose, the social ideology and the linguistic ideology of the target tex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example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pragmatic adaptation theory has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whether the translator adopts abstract translation, complete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 or foreignization, increase translation. Subtraction, annotation, or other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are all choices made to maximize linguistic and contextual adaptation. Under pragmatic adaptation theory, we can establish an adaptation framework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to study the role of these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selection. Its applic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powerful basis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0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晓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J];飞天;2011年12期

2 韩丽;薛富强;;意境美的重新塑造——文学翻译艺术的真谛[J];大家;2011年14期

3 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王家新;宋炳辉;高兴;何言宏;;“拿来”的必要与急切——“新世纪文学反思录”之六[J];上海文学;2011年08期

5 高丽;;刍议文学翻译之难[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6 肖尊岚;杨志豪;旷爱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麦合木提·麦麦提;;文学翻译中的两种问题[J];民族翻译;2010年02期

8 许钧;;文字·文学·文化——关于“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9 李亚峰;高涵;;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10 王洁;孟庆娜;;浅析外国文学的翻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静;;女性主义框架下的《水浒传》翻译研究(英文)[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士君;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光明日报;2005年

2 赵兰英;我国文学翻译后继乏人[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怀谦;文学翻译缺失多[N];人民日报;2005年

4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6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8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9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5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6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国庆;“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道兵;从语用顺应论视角看文学翻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3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4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7 张秀花;《远大前程》三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73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173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4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