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海外传输——林语堂的文化翻译
发布时间:2021-03-18 18:18
在全球文化格局转向多元化的今天,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从把它看成技术性的语言文字转换,过渡到了将其理解成不同文化信息的交流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关于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化的问题也吸引了国内学界的目光。但是,其中大部分研究都着重从理论的角度介绍文化传输和翻译的关系,立足翻译实践探讨中国文化传输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选取在文化传播领域中有较大影响的林语堂作品为例,从多重角度对其翻译观和翻译实践进行分析,并立足于此,纵观其对后世中国文化海外传输带来的种种启迪。 林语堂是二十世纪享誉海内外的作家、翻译家、学者。他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赴美,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中,他游走在中西文化之间,坚持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传统,并同时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化。除了大量的译作,他的很多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因不断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播而具有文化翻译的特色。 作为一名旅居海外的作家和学者,林语堂的文学创作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的。他多年累积的诗学理想和独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多方体现。他将自已关于中国哲学、历史、宗教的理解和体会用英文作品的形式传达给了西方读者。这种独特的文化翻译在中国文化海外传输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受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作为一名译者,他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除了有大量译作问世,他还在《论翻译》中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他的每一部翻译作品,都遵循自己提出的“忠实、通顺、美”这三条标准,并一直关注接受环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顺应了接受环境的需求。他的成功,对后世的中国文化海外传输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并值得后世学者进行研究。 本文从林语堂的汉译英作品和英文创作作品中的文化翻译出发,结合他自身的翻译观,从多方面分析其文化翻译创作实践,并探求其成功给后世中国文化海外传输带来的启示。在分析其不同的作品时,笔者一方面运用操纵理论的框架,从多角度逐一点明作者是如何选择创作内容和翻译文本的,并且在实际创作和翻译过程中是如何操作的;另一方面从林语堂本人提出的翻译观:“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出发,分析其作品中的文化翻译实例。然后笔者将林语堂的翻译创作归类到中国文学的海外传输的洪流中,讨论他是如何考虑接受环境的实际要求而进行创作和翻译,并由此引申,探讨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如何通过变通的手段,合理利用客观环境的优势促进中国文化的在海外的传播。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引发人们对全球语境下的文化发展趋势的思考。 最后,笔者在总结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同时,也思考了该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日后在研究深度方面可能拓展的空间。
本文编号:2309357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安徽省211工程院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页数】:5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林语堂作品在国内研究状况
第二节 林语堂作品在国外地位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从多元视角看林语堂的翻译观
第一节 意识形态对林氏翻译观的影响
一.林语堂的宗教观对其文化翻译的影响
1. 基督教思想在林语堂翻译中的渗透
2. 佛教思想在其翻译过程中的流露
二.林氏哲学观对其文化翻译的影响
三.林氏女性观对其创作翻译的影响
第二节 诗学观对林氏翻译的影响
第二章 从林氏翻译观看其文化翻译
第一节 忠实的文化翻译
一.中国风俗习惯在林氏笔下的翻译
二.习语、谚语在林氏笔下的翻译
三.阶层、称呼、问候的翻译
四.服饰、食物等文化元素的翻译
第二节 通顺的文化翻译
第三节 充满艺术美的文化翻译
第三章 林氏文化翻译对中国文化海外传输的启示
第一节 中国文化海外传输的历程和现状
一.传输高潮
二.转型和突破
三.机会挑战并存下的发展
第二节 从林氏文化翻译到中国文化海外传输
一.林氏对中国文化的重构
二.保持源语特色的文化阐释
三.留住异域色彩 中西文化融合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清照《声声慢》两英译本比较分析[J]. 陈海彬.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0)
[2]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与传递者——小议《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 郅婧.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3]跨文化翻译中的读者心理研究[J]. 周立利.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02)
[4]以《京华烟云》为例看China English的文化传播价值[J]. 金雅慧,陈培.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08)
[5]试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J]. 钟达祥,曾剑平.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2)
[6]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 王东风. 中国翻译. 2003(05)
[7]林语堂对美国华文文学的启示[J]. 陈旋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2)
[8]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J]. 刘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3)
博士论文
[1]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 王少娣.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文化翻译中归化异化策略研究[D]. 张丽云.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2]《京华烟云》汉译之文体学研究[D]. 方小卿.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309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30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