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0 10:36
【摘要】:童庆炳学术思想的发展依研究重心的相对转移,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审美特征研究阶段,心理美学研究阶段,文体诗学研究阶段与文化诗学研究阶段,心理美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现代心理美学》、《童庆炳谈审美心理》、《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以及九卷《童庆炳文集》。童庆炳当属中国新时期以来文艺学界最重要的理论代表之一,在文艺理论界享有盛誉,其文艺学思想被广泛研究,但目前对他的文艺心理美学思想研究相对薄弱。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观,以前人研究成果为起点,结合童庆炳自身理论系统,将其文艺心理美学置于时代学术语境中进行探讨,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客观看待其文艺心理美学思想。笔者认为研究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有利于促进对其文艺美学思想整体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当代美学资源的开发与美学品格的优化。秉承此理念,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产生背景与文艺心理学命名起源,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梳理国内外主要文艺心理美学思想,叙述童庆炳自身选择。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对外深受格式塔派与海森堡影响。对内朱光潜、滕守尧、钱谷融、金开诚、鲁枢元均对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他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与诸学者的探索,对文艺心理美学命名进行了思索。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从三个维度概括和探讨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主要内容:其一是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研究方法,童庆炳从四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心理美学研究方法体系: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借鉴,整体性方法的突出,中介方法的应用,将矛盾提升为原理方法的运用。其二是童庆炳的现代文艺心理美学要素研究,他对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悲意蕴等要素有详细阐述,其中以审美体验与审美情感为重。其三是独具特色的童庆炳古典心理美学,涉及到古典心理美学的开端、范畴、结构与表达四方面。探讨审美心胸、审美虚静、审美升华等一系列文艺心理美学概念,在审美表达下细致研究了陌生化、正反相间等深层心理意蕴,是为诗意的古代文艺心理美学系统。第三部分,是在以上论述基础之上,对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思想的总体评价。即明确其诗意性、审美体验与美学双核心性、中西贯通性等特色的基础上,说明三种贡献,即对美学原理,美学方法,人文关怀的价值启发。而后笔者纵观全文,提出三个问题,即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与现实土壤的关系问题,与心理学体系完整性问题,以及将矛盾提升为原理的适用性问题。此外以下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现实根基相对薄弱,心理学与美学概念融合不够系统,将矛盾提升为原理方法的运用受条件限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01
本文编号:2528561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衍柱;;在建设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大道上——谈童庆炳的人格魅力和学术贡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2 席志武;;童庆炳的阐释论文艺美学思想探析[J];文艺评论;2015年09期
3 张玉能;;论荣格对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开拓[J];江汉学术;2013年03期
4 李圣传;;审美之维——童庆炳先生的文艺思想及其时代命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5 刘锋杰;;“文艺心理学”的命名之难——新时期以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学术考察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5期
6 吴子林;;与时俱进 开辟新境——童庆炳文艺思想评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3期
7 吴子林;;真精神与旧途径——童庆炳学术思想及其研究方法述论[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8 吉新宏;;论童庆炳美学(下)[J];美与时代(下);2010年06期
9 吉新宏;;论童庆炳美学(中)[J];美与时代(下);2010年05期
10 童庆炳;;《文心雕龙》“昒意裁辞”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晓青;童庆炳文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28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528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