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短篇小说《高老夫子》中自由间接话语英译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19:59
【摘要】:在鲁迅短篇小说《高老夫子》中,作者采用自由间接话语,对主人公高尔础进行丰富而细致的心理刻画,成功描摹出封建卫道士的丑恶嘴脸。作为小说中最为微妙的话语表达方式,自由间接话语有如下特征:省略引导句、采用第三人称和运用过去时态。由此,叙述者从叙事性陈述中悄然进入人物隐蔽的内心世界,叙述者的声音与人物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双声效果。总体而言,自由间接话语有表达或加强讥讽的效果、增强对人物的同情感和增加语意密度三种话语表达功能。在《高老夫子》中,其主要功能是加强讥讽效果。鉴于现有对小说《高老夫子》的英译研究以及对自由间接话语的英译研究均相对匮乏,本文选取了四个重要的英译本:王际真译本(1941)、杨氏译本(1960)、莱尔译本(1990)和蓝诗玲译本(2009),对《高老夫子》中自由间接话语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总结出不同译者对小说中自由间接话语的翻译倾向,以及由此产生的美学效果和主题意义,并尝试对这些翻译倾向的原因做出解释。基于描述翻译学,本研究对《高老夫子》中自由间接话语及其英译的特征进行描述与解释。具体而言,采用弗雷德里克(Fludernik)对于自由间接话语中的“表达要素”的分类,将《高老夫子》中的自由间接话语分为四类:状语指示、语用表达力、句法表达主观性以及词汇指示主观性,依照此分类对《高老夫子》中自由间接话语及其英译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对《高老夫子》中自由间接话语的英译中,莱译本与蓝译本倾向于大量采用“表达要素”,以此延长、丰富或加深人物内心活动,放大人物内心的声音,同时加剧叙述者的嘲讽,实现对文本的严密控制;王译本与杨译本则较少使用“表达要素”,译文显得更为客观、冷静:人物内心的声音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叙述者平淡的讲述,并通过整洁、紧凑的复杂句加快叙事速度,自由间接话语的双声效果由此减退为叙述者单一的讲述,讥讽功能也因此大为减弱。研究还发现,莱译本有时呈现出一种自我矛盾的情况,即丰富的表达要素与文内注的并置。这让读者一方面通过大量的表达要素顺利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又被不时出现的文内注打断,提醒读者此刻的真实感有伪造成分。最后,本文分别探讨了上述几点发现的成因。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315.9;I046
本文编号:2756944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彩燕;;自卑与“超越”——鲁迅《高老夫子》的心理学解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2 蔡瑞珍;;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J];中国翻译;2015年02期
3 严苡丹;韩宁;;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为例[J];外语教学;2015年02期
4 王树槐;万光荣;;英语读者语言取向的实证调查及启示——以《孔乙己》的杨宪益、莱尔译本为例[J];外语研究;2014年04期
5 王林;;句子上的叙事:谈自由间接话语的翻译处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02期
6 王树槐;;译者介入、译者调节与译者克制——鲁迅小说莱尔、蓝诗玲、杨宪益三个英译本的文体学比较[J];外语研究;2013年02期
7 胡六月;;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另类功能及其翻译——以鲁迅小说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汪珍;胡东平;;图形—背景理论下颜色隐喻的英译研究——以《鲁迅小说选》两个英译本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舒云童;;《孔乙己》三个译本的假象等值[J];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02期
10 杨坚定;董晖;孙鸿仁;;基于语料库的《离婚》四种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的误译对比研究[J];名作欣赏;2010年17期
本文编号:2756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5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