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理论视角下的葛浩文《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20:54
【摘要】:众所周知,翻译在人类交流的历史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翻译研究注重文本的对比和对翻译标准的遵守,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学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翻译研究学派将翻译研究放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中来进行研究。安德烈·勒菲弗尔是翻译研究学派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改写论”闻名于世。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就是译者在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三要素的操控下对源文本的一种改写。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描述性研究的新渠道。 在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他的作品赢得了海内外的关注。《红高粱家族》作为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发表于1987年并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在这之后,汉学家葛浩文将《红高粱家族》译成英文于1993年在美国出版,获得了巨大成功。《红高粱家族》成功进入海外市场,作为译者的葛浩文功不可没。通过比较原作和译作,读者很容易就能发现译文并不是完全忠实于莫言的原作。 本文采用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论”为理论依据,对葛浩文《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进行分析。本论文包括三大部分:导言、正文和结论。导言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正文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是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本论文所依据的理论框架—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第三章是个案分析,是本论文最重要的部分,重点剖析了改写理论的“三要素”如何影响葛浩文对《红高粱家族》的翻译。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包括论文的主要发现、研究的局限和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论文通过对《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葛浩文《红高粱家族》的翻译是对源文本的一种改写。造成改写的原因是目标语文化中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对译者的操控。在对《红高粱家族》翻译的过程中,葛浩文采用替代、省略、增译、减译和转换等翻译策略,使译本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与目的语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相一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本文编号:2761415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秀莹;;葛浩文译学见解初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3 米亚宁;;浅论翻译与诗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陈凯军;赵迎春;;英汉拟声词的比较及其翻译[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文军;王小川;赖甜;;葛浩文翻译观探究[J];外语教学;2007年06期
6 莫言;;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J];小说界;2000年05期
7 罗屿;;葛浩文:美国人喜欢唱反调的作品[J];新世纪周刊;2008年10期
8 邵璐;;莫言小说英译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1期
9 孙艺风;翻译研究与意识形态: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10 王友贵;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1899-1979)[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2761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6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