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元功能视角下《长恨歌》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10:31
【摘要】: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曾提出,语言的意义是由其在交流中的功能所决定的。他指出语言具有三种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翻译是一种传递语意的活动,从理论上来说,完美的翻译应该能实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三个元功能的对等。因此,很多学者用元功能对等理论来对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进行研究,包括文学作品、广告、诗歌、政治演讲、电影等等。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语言简洁,注重韵律,感情丰富且画面感十足。出于对诗歌艺术的欣赏,很多学者都为其翻译和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黄国文为代表的学者们已经证明了将元功能理论应用到诗歌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古诗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在此期间诞生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品。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诗歌创作上造诣极深,被后人称为“诗魔”。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901年,英国的汉学家翟理斯译出第一个英文版本的《长恨歌》,此后,陆续出版了数十个不同译本。本文作者将选择翻译家霍里斯所译版本以及杨宪益夫妇所译版本作为研究语料。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对原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译者在实现元功能对等方面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作者将从三个元功能的角度对《长恨歌》的两个翻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及物性系统,语气和情态系统以及主述位结构的数据分析,较为客观地对两个翻译版本进行评估。数据分析结论如下:首先,从概念功能角度来看,六种过程在源文本和两个翻译版本所占的比例排名大致相同,且在源文本和译文中作用相似。物质过程是这首叙事诗及两个翻译版本的主要形式。但基于对源文本的不同理解,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做出了不同的调整。从总体数据和分析来看,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版本在及物性方面更加忠实于源文本。第二,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看,译者都做到了语气与源文本基本对等。多数采用陈述语气。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可能会根据他们对源文本的理解更改语气以加强或削弱情感的表达。此外,在涉及情态词选择的九个句子中,杨宪益夫妇对其中三句情态词的选择实现了更好的对等效果。因此,虽然两个译本都基本实现了人际功能的对等,对比而言,杨宪益夫妇的情态词选择更加忠实于源文本.第三,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来看,简单主位是源文本和两个译本中使用最多的主位类型。由于汉语和英语语言差异大,两个版本的译者都对源文本的主述位结构做出了调整。与源文本相比,两个译本都增加了对复项主位和小句主位的使用。本文从新的角度对《长恨歌》的翻译评估做出了尝试,进一步证明了元功能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对译者而言,对源文本及物性的研究有助于其理解诗歌作者的经历和思想。其次,人际功能可以体现诗歌作者的态度,观点以及其在文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应尽量保持和源文本语气和情态的一致。此外,由于中英文表达存在很大差异,译者有必要对其主述位结构进行调整,以提高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霞;;《长恨歌》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年02期

2 杜艺彤;;清唱剧《长恨歌》之《山在虚无缥缈间》作品音乐分析及美学意义初探[J];北方音乐;2017年05期

3 高淑玲;;我这样教学《长恨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22期

4 张悦;;一篇长恨有风情——《长恨歌》的主题探究[J];文教资料;2017年21期

5 李一之;;上海心·流水情·尘世错爱——论《长恨歌》中女性悲歌之源[J];语文学刊;2010年02期

6 赵方辉;赵康圣;;《长恨歌》主题辨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年04期

7 李进立;;《长恨歌》主题辨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张晓英;;论《繁花》和《长恨歌》中的上海怀旧书写[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9 冯文丽;;《长恨歌》主题的“叙事”与“传播”[J];汉字文化;2017年10期

10 杨航琴;;《长恨歌》传唱经久不衰成因考[J];名作欣赏;2017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相录;;《长恨歌》三题[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2 李玫;;文学与影视作品中的上海书写比较——以《长恨歌》为例[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娟;;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命运[A];人文与科技[C];2016年

4 张艳;;《长恨歌》中的弄堂时空体及主人公的演变[A];第一届罗山人文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5 刘亚萍;;谈《长恨歌》的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6 黄小芳;;王安忆《长恨歌》的语言艺术[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7 曾军;;观看都市的方式[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民翔;;浓墨重彩歌圣爱——《圣爱歌》剧本创作絮语[A];中国演员(2010年第6期总第18期)[C];2010年

9 滑丽艳;;长恨歌(第二课时)教学案例[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10 王云;;连理枝考论[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律国翔;毛泽东手书《长恨歌》为什么没有写完?[N];科学时报;2011年

2 肖翘;《长恨歌》抖包袱了吗?[N];中国艺术报;2018年

3 沈杰群;唱出来的《长恨歌》好听到哭 经典从未失色[N];中国青年报;2018年

4 张凯 本报记者 黄博;《长恨歌》:一幕舞剧暖热冰冷华清池[N];中国青年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吴桐;中国故事,让世界一起聆听和创作[N];解放日报;2017年

6 江岚;英韵歌长恨:《长恨歌》数种英译述评[N];中华读书报;2016年

7 晁瑞;《长恨歌》为何一票难求?[N];中国旅游报;2015年

8 记者 郭青 通讯员 刘骊平;《长恨歌》2013演出季辉煌落幕[N];陕西日报;2013年

9 高字民;从实景演出到景观戏剧[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新华社记者孙丽萍;“别后重逢”[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榕华;《长恨歌》与唐代宫廷文化生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毕磊菁;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雨千;《长恨歌》演唱与指挥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

2 仝小雨;王安忆《长恨歌》及其英译本语篇衔接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年

3 原田;元功能视角下《长恨歌》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4 李娇娇;翻译传播学视角下《长恨歌》英译本的传播效果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5 谢斌;概念隐喻下《长恨歌》中隐喻的英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6 吴萍萍;《长恨歌》的创作理念和审美倾向[D];中国戏曲学院;2018年

7 季敏杰;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英译叙事学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9年

8 张文雅;翻译社会学视角下《长恨歌》的英译本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年

9 顾菲儿;关联理论视角下王安忆《长恨歌》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10 钟景悦;《长恨歌》英译本中前景化语言再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4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64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5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