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比分析《追风筝的人》汉译和俄译本
发布时间:2020-07-21 10:13
【摘要】:《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用英文创作的一篇小说。该书虽于2003年早已出版,但时至今日仍经久不衰。《追风筝的人》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其中李继宏翻译的汉语版和谢尔盖·瓦连金诺维奇·索科洛夫翻译的俄语版分别在中国大陆和俄罗斯获得很好的反响。 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提出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的翻译活动都首先要遵循“目的原则”,翻译过程是一个先目的后方法的过程。目的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很大,相关学术研究也较为丰富。本文试图从目的论的角度对上述两位译者所译的汉、俄两个版本的《追风筝的人》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做出探讨,进而归纳出目的论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的影响,以期较为新颖的视角能够对翻译实践活动产生一定启发。 本文共计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论文选题背景及论文构成;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包括《追风筝的人》及译本的作者和作品介绍,作品研究及翻译研究;第三章为目的论的相关介绍;第四章为译作举例分析,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即从目的论出发,对汉、俄译本的典型译例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第五章为总结部分,通过分析,总结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并提出该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经过对比发现,汉语和俄语的两个版本都在不同程度上遵循了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较好地传递了原作的内容和故事情节,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恰当地运用了译者的主体性对译本进行再创造。不足之处是,汉语译本对文化相关内容的表现有所欠缺,而俄语译本的漏译错译稍多,对原作的忠实度不够。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059;I046
本文编号:2764275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0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臧国宝;张小波;万金香;;功能目的论关照下杨氏夫妇《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翻译——以原著的因果句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22期
2 栗文达;;翻译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23期
3 卞建华;崔永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李素芳;;陌生化手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再现——李继宏译本《追风筝的人》赏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5 吕姣荣;;翻译目的论引起的争议与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年07期
6 周丹;林芬;李晓燕;;成都旅游景点标牌英译常见失误及对策—目的论视角[J];科技展望;2014年22期
7 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2764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64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