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人大“文研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11:39
【摘要】:本文研究人大“文研班”,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周扬的倡议下,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文艺理论研究班。“文研班”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骨干,对当时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产生很大影响,他们中不少人还成为新时期文艺理论学科建设的领军人才。研究当代文学史,特别是“十七年”文学史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不能忽略人大“文研班”现象。人大“文研班”是在周扬(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倡导和直接指导下,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举办的,目的是培养文艺理论干部,创立文艺理论学科。当时周扬同时抓两个“工程”,一是组织全国的学术力量编写系列的高校文科教材(主要是人文学科的);二是“抓人才”,开办人大“文研班”。当时新中国建立十多年了,历经“大跃进”、“反右”、“反修”等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党内路线斗争日趋激烈,但全国上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澎湃。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周扬和一些领导,既要服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又希望能摆脱苏联教条主义的束缚,建设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们举办的“文研班”,就是这“雄心”的表现。人大“文研班”是在那个非常政治化的年代举办的,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受现实政治需要的制约,如以首届“文研班”学员组成的写作班子“马文兵”,就是当时服务于“大批判”的“笔杆子”,曾有过很大影响。人大“文研班”在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坚持办学。当时文艺理论界甚至人文社科界也有类似的“冲突”,有很多论争与变革,也都投射到人大“文研班”。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大“文研班”是当时中国文艺理论界的一面镜子。“文研班”试图探索一种比较正规的文学教育体制,培养文学评论与研究的人才,甚至要按照周扬的设想,建设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大“文研班”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接近研究生学制。在文艺学之下分几个“专门组”,类似于研究方向,包括文学理论、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美学,等等。由于当时全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成熟,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数量极少,人大“文研班”集中培养的实验,有意无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人大“文研班”学术资源得天独厚,能调动当时全国文艺学和相关学科一批顶尖的学者授课。其中包括何其芳、何洛、蔡仪、朱光潜、缪朗山、钱钟书、宗白华、唐毁、李泽厚、王朝闻,等等,其教师阵容之强大,可以说数十年来无出其右。“文研班”的课程设计涉及面很广,囊括古今中外文论,兼及哲学、美学、艺术学、文学史、批评史等多种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等课程,是重头的专业课,且都有比较系统的安排。诸多学者的讲课内容,可以见出当年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制约教学与研究,以及文艺理论乃至社会科学研究又是如何在现实政治与学术之间求得平衡的。人大“文研班”共办三届,培养学员约111人。学员在学期间除了上课,大量时间要投入现实政治运动,参与“反右倾”、“反修”、“四清”等运动,组织写大批判文章,编写教材,等等。当时的教学不能不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原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大目标显然打了“折扣”,但也锻炼了学员,提升了“文研班”的社会影响力。人大“文研班”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才,学员毕业后“专业对口率”极高,绝大多数都成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教师和专家,相当多的高校中文系都有人大“文研班”毕业的学员,在六十年代产生很大影响。“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人大“文研班”毕业的这批学员正处中年,正好大显身手,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成为文艺理论、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或者现当代文学、美学等流域的领军人物。人大“文研班”在文艺学科建设和文学高等专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得失经验都很宝贵,有待总结。可是迄今为止,学界对于人大“文研班”的这段史事仍然很少关注。本文即以此为题,希望首先能收集和“抢救”相关的资料,梳理人大“文研班”的来龙去脉,为今后开展对人大“文研班”的研究垒好基石。研究人大“文研班”,希望能在如下三方面达成研究的目标:一是梳理“文研班”的史事,弄清楚这个当年有过很大影响的文学事件,可由此观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的状况与趋向,丰富对“十七年”文学史的理解。二是通过对“文研班”历史经验的总结,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复杂进程的了解,加深对周扬等前辈文艺家在政治化年代那种“角色”矛盾的理解。三是通过人大“文研班”的历史考察,总结有关文艺学学科建设以及文学人才培养的得失经验。因为学界对于人大“文研班”的研究成果很少,研究刚处在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是抢救、收集相关的资料。进入本文写作之前,笔者用了大量精力寻找、发掘、收集资料,包括从档案馆查找,以及对“文研班”学员的访问、调查,等等。本文希望采用“史述”为主的方法,重在史料,梳理和还原“文研班”的历史,略作评述,不做过多的理论阐发,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结构大致如下:第一章,梳理“文研班”的始末,还原“文研班”的全貌。先探究“文研班”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的开办与当时政治运动的关系。回顾北大、北师大“文学理论班”的历史,看其在哪些方面可能为后起的人大“文研班”提供参照。梳理人大“文研班”开办的史料,了解“文研班”的基本情况,包括开办的酝酿,机构设置、师资聘请、学员招生、学制,以及艰难的校园生活,等等。第二章,评述周扬与人大“文研班”的关系,他倡导举办“文研班”的意图,他对培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才的设想,以及他如何受制于当时政治运动,陷于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旋涡,等等。第三章,评述何其芳与人大“文研班”。回顾何其芳与何洛等人参与“文研班”筹备的情况,何其芳讲的课程,以及何其芳的指导思想对于“文研班”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影响。从中也可以看到何其芳当年在政治压抑之下学者的一面。第四章,梳理“文研班”的课程。因为涉及三年的课程,其间又有很多变化调整,比较复杂。文中采用分类的方法,叙述公共课、专业课、课程考试的相关情况。第五章,重点介绍“文研班”聘请的几位大师级学者开课的情况,包括唐豉的“文艺批评习作”、蔡仪的“文学概论”、钱钟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李泽厚的“艺术种类”、缪朗山的“西方文论史”、宗白华的“中国古典美学专题”。探究这些课对于学员的影响,也以此呈现“文研班”教学的某些侧影,观察和研究特定时代人文学者既要面对现实政治,又要坚持学术的矛盾。第六章,叙说“马文兵”的情况。包括这个大批判写作班子如何组成,如何“命题作文”,何谓“集体写作”,等等。还用一节叙述“文研班”学员的毕业论文写作情况。第七章,总结“文研班”学员的学术影响和理论贡献。“文研班”学员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大高校和文化研究机构,“专业对口率”很高。新时期开始,他们才真正发挥学术作用,并成为文艺理论等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重建各类学科。其中,何西来、李衍柱、缪俊杰等人是代表性学者,将他们作为个案,评析他们的学术路数,分析这就与他们当年“文研班”的关系,反观“文研班”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学科史上应有的地位,以及历史的教训。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0-4


本文编号:2768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68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6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