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从主体间性视角解读《红楼梦》杨译本

发布时间:2020-07-25 13:28
【摘要】: 《红楼梦》不只是中华文库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之林的一朵奇葩。如何使这一瑰宝在异域大放奇彩很值得我们研究。自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全译本《红楼梦》出版后,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整体上忽略了翻译活动中各主体通过语言与文本及世界的共同参与,因而难以形成学科规模。本文试图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来评析《红楼梦》杨译本。 随着西方哲学和文论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描写翻译学的兴起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主体间性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主体间性视角中,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如译者与赞助人、合作者、作者、作品中人物、译文读者)通过语言交往同时各主体之间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相互作用从而构成的一个由多种视角组成的系统的整体的群体主体活动。由于各主体前理解和视域的不同,他们对文本的阐释并不相同。各主体要通过和谐对话与交往来达到前理解的整合和视域融合,以期获得可领会的、真实的、真诚的、正确的有效翻译文本。 本文试图从翻译主体(杨宪益)通过文本与创作主体(曹雪芹)及其文中人物与文中所描述的世界、合作主体(戴乃迭),操作主体(外文社)及接受主体(国内外读者)等各主体间的对话入手,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对《红楼梦》杨译本的主体间性整合逻辑进行了研究。宏观对话体现在对原文版本的选择、书名的翻译、章回的划分、注释的使用、译音系统及出版说明的采用。微观对话体现在杨宪益对文中人物的个性、社会属性、社会地位、心理行为及其所属环境与世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合作者戴乃迭在翻译过程中的切磋与妥协;外部力量(如赞助者、当时意识形态及诗学水平)根据其特定翻译目的对译本的制约与传播及译文读者的接受与认可等方面。《红楼梦》杨译本是译者成功地协调其它各主体间关系的完美契合物。这正体现了主体间性——走向对话的主体性。 研究发现,杨译本之所以出色,不仅归功于译者作者共同的气质禀赋、渊博的学识,而且也与杨氏夫妇以文本为最终对象、以原语为依归、以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尽可能忠实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欣赏水平,从总体上协调各主体间的和谐关系是分不开的。本文利用主体间性研究《红楼梦》杨译本,既能拓展和深化《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也能更好地揭示翻译的本质,解释翻译现象,同时也为翻译批评多元化带来了新的理论视角,并对某些翻译变形有着理论指导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046;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朝;吴育林;;公共生活的“主体间性”探讨[J];实事求是;2011年03期

2 周文杰;周红路;;生态美学:现代美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J];理论界;2008年12期

3 孙宁宁;;主体间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嬗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徐震;;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评析[J];世纪桥;2007年07期

5 陈大亮;;翻译主体间性转向的再思考——兼答刘小刚先生[J];外语研究;2007年02期

6 朱晓军;美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理论学刊;2005年07期

7 邱文生;;翻译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基于哲学思辨观的考察[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王建平;;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趋向[J];学术界;2006年01期

9 孙宁宁;;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张宇;;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J];世纪桥;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探索[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森林;;评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庄柏泉;王吉;;探索主体性教学规律[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4 王学辉;;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回归及其法治意义——“5.12地震”展现的行政法治化契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李红霞;;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罗忠;;数学教学凸现学生主体性刍议[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薛勇民;王凤华;;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观[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吕高远;;构建教师校本教研主体性平台,使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10 鲁献慧;;人的主体性和现代人格建构[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2 武汉大学哲学系 朱传h

本文编号:2769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69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1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