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形象学视角下《喜福会》日军形象中译的历时变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1 09:33
   如何构建并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了近来备受瞩目的一个课题,各类形象研究也因此不断增加。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与跨文化形象研究的课题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国家形象的形象学与翻译学逐渐有互联互通的趋势。形象学认为,异国形象的形成与传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形象的塑造者对客体形象的描绘与传播难免受到自身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本文旨在探索《喜福会》中译后,日军这一他者形象在不同时期的三个中译本中发生了什么变异,为何变异且各个译本中体现的变异有何不同。本文主要是描述性研究及对比研究,采用了文献法和比较法。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首先,本文根据巴柔的形象解构框架对原文中的形象及译文中的形象从词汇层面,语境结构层面及叙事层面进行解构。利用合作原则对比译本与原文在各个层面的不同,总结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异,如何变异。对比过程中,本文通过观察译文如何在原文的词汇层面,语境结构层面及叙事结构层面上违背合作原则,并由此推导形象的变异。总结出形象的变异后,本文根据译文所处背景的社会集体想象,社会历史环境及译者个人因素分析,进而做出解释。本文发现,三个译本都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量原则,在字面上显化了原文的日军形象,这种字面显化是由于英语语言习惯不同,以及作者为实现文本连贯,为读者提供清晰明了的阅读体验而致。除此之外,1992年及2006年的程译本在词层面,叙事结构中的人物关系及情节层面违背了质的原则与方式原则,强化了日军形象中的残暴和令人憎恨的特质。2006年的程译本强化的程度更强。另外,2006年的程译本将原译文中预设的形象变异成中国对日军固有的刻板印象,违背了质的原则。翻译上,本文发现,违背质的原则更容易产生原文没有的新内涵与新信息,而违背量和方式的原则,则容易影响形象的程度。本文根据译文所处背景的社会集体想象,社会历史环境及译者个人因素分析后发现,程本人由于出生年代,家庭环境的原因,更可能形成对日本人固有的刻板印象。其采用了意译的策略,发挥了更强的译者主动性。相比较,2006年程对形象的再强化及套话化,可能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她选择了更开放的翻译策略。而李译本对原文的形象并没有影响,这很可能是由于他所成长的环境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对于日军及日本人的印象更为开放,更具有批判精神。其选择忠实的策略,也可能是由于时代发展到当时,更多人呼吁使用忠实翻译的策略,也可能是由于版权意识的觉醒。通过对比日军形象在不同时代译本中的发展轨迹,本文发现社会集体想象随着时代发展,国家间交流的增进,更有可能脱离套话的框架。
【学位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莹晖;;近四十年我国异域形象学研究特点与启示[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年03期

2 蒙丽芳;;从形象学看《女勇士》的中国女性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6年33期

3 蒲雅竹;夏莹;;法国形象学研究范畴中“他者形象”的嬗变[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年01期

4 彭威;;跨文化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存在的问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5 林曦;;跨文化形象学的二律背反[J];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01期

6 王瑜嘉;;中国之“形象”与西方形象学之“形象”比较[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金安利;;近十五年来国内形象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8 李勇;形象学的文化转向[J];人文杂志;2005年06期

9 尹德翔;;关于形象学实践的几个问题[J];文艺评论;2005年06期

10 祁志祥;一门新科学的诞生——读宗坤明《形象学基础》[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双双;;形象学视域下英译副文本对原作者的形象自塑研究[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8年

2 唐迎欣;;变形的中国“龙”——《中国佬》的形象学阐释[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3 张煜;;美剧中的“中国形象”新变化研究——以《摩登家庭》为例[A];第八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下[C];2015年

4 陈斌;;形象学视角下对中国文学外译问题的思考[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六卷)[C];2017年

5 陈亮;;武氏祠研究综述[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云龙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跨文化形象学的“中国”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丛晓眉;周宁和他的跨文化形象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钱林森;天朝何遥远[N];文艺报;2007年

4 ;凸显产品的形象[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本报评论员;要抓好学习调研[N];桂林日报;2009年

6 梁庆标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镜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陈菁霞;以思想的方式抗拒中国“被他者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李雪涛;清末学者赴欧看到了什么?[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孟华;为“X与Y”模式一辩[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记者 廖绍芷;“六种学习方式”推动我市学习实践活动[N];桂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D];南开大学;2012年

2 卢伟;赫尔曼·黑塞小说的中国形象[D];武汉大学;2016年

3 余婉卉;“学为世界人”的迷思——晚清民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D];武汉大学;2010年

4 金昌镐;苦难的岁月 互补的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许丽;形象的政治学[D];苏州大学;2016年

6 吕超;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城市异托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俊萍;试论形象学中“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二元交融[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柔;形象学视角下《喜福会》日军形象中译的历时变异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年

2 宝羿;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下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3 段海燕;形象学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4 吴依然;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解析小说《上海表演》中的上海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5 吕萌静;形象学视角下葛浩文《红高梁家族》英译本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

6 陈婷;中国公主,一个乌托邦式的形象[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7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杨会敏;广西人看洋教士:西方来桂传教士的形象学解读[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9 陈路炜;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下高加索形象的变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年

10 陈悦;试用比较文学形象学解析朱白兰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23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23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0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