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视角下《红高粱家族》的汉译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21:22
本研究将从认知隐喻视角出发,借用陈雪、赵岩学者提出的认知隐喻翻译原则,分析译者在《红高粱家族》日译本中采取的隐喻翻译策略。认知隐喻学强调隐喻引发的认知过程,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操作时,同时兼顾源文本与目的语文本读者双方对待同一隐喻的映射意象以及认知的体验过程,并尽量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同样或类似的阅读体验。《红高粱家族》中不仅包括省略喻词,归属于修辞手法的隐喻,还包含大量广义上字不如意的隐喻,如惯用语等等。本研究将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对同一隐喻认知映射的异同,具体分析《红高粱家族》日译本中惯用语、文化负载词、詈言、成语和其他隐喻的意象转化效果。收集和整理《红高粱家族》译本中的实例,将译者的翻译策略分为五类,即:1、同等映射条件下的直译法;2、同等映射条件下的转换法;3、异等映射条件下的意译法;4、异等映射条件下的注释法;5、异等映射条件下的省略法。其中直译法与意译法使用频率较多,而省略法使用频率较少;重要的文化负载词初次出现时多采用注释法,其后再次出现时则转变为直译法。纵观整体,译者较为忠实于原文,尽可能的保持了隐喻格式,使目的语读者尽可能地获得与源语读者同样的认知体验。当无法使目的语...
【文章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要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先行研究
1.2.1 关于莫言
1.2.2 关于《红高粱家族》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2章 隐喻翻译综述
2.1 隐喻的定义
2.1.1 传统修辞视角下的隐喻
2.1.2 现代认知视角下的隐喻
2.1.3 隐喻的定义
2.2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
第3章 《红高粱家族》中隐喻的日译分析
3.1 同化映射隐喻翻译
3.1.1 同等映射条件下的直译法
3.1.2 同等映射条件下的转换法
3.2 异化映射隐喻翻译
3.2.1 异等映射条件下的意译法
3.2.2 异等映射条件下的注释法
3.2.3 异等映射条件下的省略法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间立场与人性救赎——莫言小说《蛙》的民俗意蕴[J]. 蒋明智,黄震宇. 文化遗产. 2017(06)
[2]译介与出版的双重过滤和诠释——谈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传播[J]. 张剑. 出版科学. 2017(05)
[3]精神分析与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J]. 夏云. 文化学刊. 2017(08)
[4]“物世界”的辩证法:重评《红高粱家族》[J]. 刘汀. 小说评论. 2017(01)
[5]《红楼梦》隐喻表达的中译日研究[J]. 戴丽.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6]国内外近五十年隐喻翻译研究:回眸与展望[J]. 廖茂俍,李执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11)
[7]回归文学话语中的隐喻——评《隐喻来自何处——重新思考隐喻中的语境》[J]. 张翼. 当代外国文学. 2016(02)
[8]隐喻翻译的认知观和翻译策略[J]. 陈雪,赵岩. 社会科学战线. 2016(04)
[9]莫言在日本的译介[J]. 朱芬. 中国比较文学. 2014(04)
[10]莫言与鲁迅的家族性相似[J]. 王学谦.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3)
博士论文
[1]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D]. 鲍晓英.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接受[D]. 黄艳燕.南京工业大学 2016
[2]目的论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研究[D]. 陈春妙.广西师范学院 2016
[3]《红高粱》日译本翻译策略研究[D]. 黄宇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4
[4]《红高粱家族》英译本隐喻翻译研究[D]. 李赞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
[5]论莫言小说创作的民间姿态[D]. 孙延民.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追寻多元的叙事: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与莫言《红高粱家族》叙事模式的比较研究[D]. 范卉婷.贵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87737
【文章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要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先行研究
1.2.1 关于莫言
1.2.2 关于《红高粱家族》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2章 隐喻翻译综述
2.1 隐喻的定义
2.1.1 传统修辞视角下的隐喻
2.1.2 现代认知视角下的隐喻
2.1.3 隐喻的定义
2.2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
第3章 《红高粱家族》中隐喻的日译分析
3.1 同化映射隐喻翻译
3.1.1 同等映射条件下的直译法
3.1.2 同等映射条件下的转换法
3.2 异化映射隐喻翻译
3.2.1 异等映射条件下的意译法
3.2.2 异等映射条件下的注释法
3.2.3 异等映射条件下的省略法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间立场与人性救赎——莫言小说《蛙》的民俗意蕴[J]. 蒋明智,黄震宇. 文化遗产. 2017(06)
[2]译介与出版的双重过滤和诠释——谈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传播[J]. 张剑. 出版科学. 2017(05)
[3]精神分析与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J]. 夏云. 文化学刊. 2017(08)
[4]“物世界”的辩证法:重评《红高粱家族》[J]. 刘汀. 小说评论. 2017(01)
[5]《红楼梦》隐喻表达的中译日研究[J]. 戴丽.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6]国内外近五十年隐喻翻译研究:回眸与展望[J]. 廖茂俍,李执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11)
[7]回归文学话语中的隐喻——评《隐喻来自何处——重新思考隐喻中的语境》[J]. 张翼. 当代外国文学. 2016(02)
[8]隐喻翻译的认知观和翻译策略[J]. 陈雪,赵岩. 社会科学战线. 2016(04)
[9]莫言在日本的译介[J]. 朱芬. 中国比较文学. 2014(04)
[10]莫言与鲁迅的家族性相似[J]. 王学谦.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3)
博士论文
[1]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D]. 鲍晓英.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接受[D]. 黄艳燕.南京工业大学 2016
[2]目的论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研究[D]. 陈春妙.广西师范学院 2016
[3]《红高粱》日译本翻译策略研究[D]. 黄宇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4
[4]《红高粱家族》英译本隐喻翻译研究[D]. 李赞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
[5]论莫言小说创作的民间姿态[D]. 孙延民.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追寻多元的叙事: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与莫言《红高粱家族》叙事模式的比较研究[D]. 范卉婷.贵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87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8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