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格桑·卡纳法尼《阳光下的人们》典型人物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2 07:34
  作为一个亲眼目睹国家丧失、亲身经历流亡生活的巴勒斯坦人,格桑·卡纳法尼创作的文学作品一直是巴勒斯坦难民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阳光下的人们》就是一部反映现实的小说。它讲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三个巴勒斯坦难民为生存和生活试图从伊拉克偷渡到科威特,却在进入科威特边境时因为耽误了时间,被无声无息地闷死在水罐中的故事。小说以三个难民的悲剧,揭露了1948年战争后的巴勒斯坦难民在经济、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真实状态,反映了作者对巴勒斯坦难民命运的忧思和对其自身弊病的反思,也启迪读者正视现实、反思现实。小说一经发表,就在巴勒斯坦甚至整个阿拉伯世界引起了震撼。《阳光下的人们》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因此,我的这篇论文借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为对象,从该人物在故事展开过程中的种种言行细节揭示其代表的某一类典型特征,紧紧围绕“忧思”的主题解读该小说。希望能为小说的解读和研究提供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论,简单介绍格桑·卡纳法尼的生平、他的代表作《阳光下的人们》的创作背景和小说内容,以及本篇论文所依据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个理论。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介绍小说的四个主人公艾布·盖... 

【文章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阿拉伯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格桑·卡纳法尼生平
    第二节 小说《阳光下的人们》
    第三节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二章 守望而苟活的巴勒斯坦难民典型形象
    第一节 典型人物——艾布·盖斯
    第二节 典型特征——梦想回归,缺少作为
    第三节 典型意义——命运等不来
第三章 无身份、无出路的巴勒斯坦难民典型形象
    第一节 典型人物——艾斯阿德
    第二节 典型特征——对现实妥协
    第三节 典型意义——无身份命运堪忧,靠妥协救赎无望
第四章 年少无知、不谙世事的巴勒斯坦难民典型形象
    第一节 典型人物——迈尔旺
    第二节 典型特征——头脑简单且盲目乐观
    第三节 典型意义——幻想不等于现实,无知就没有未来
第五章 可悲又可恨的巴勒斯坦难民典型形象
    第一节 典型人物——艾布·赫祖拉
    第二节 典型特征——唯利是图,行尸走肉
    第三节 典型意义——失去信念,生不如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巴勒斯坦难民营状况考察[J]. 范鸿达.  比较政治学研究. 2012(01)
[2]阿拉伯国家的巴勒斯坦难民及其影响[J]. 陈天社.  世界民族. 2009(03)
[3]边界生存:当代巴勒斯坦文学的流散主题[J]. 余玉萍.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2)
[4]求索中的战士和《阳光下的人们》——纪念著名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纳法尼逝世36年[J]. 罗林.  语文学刊. 2008(11)
[5]爱德华·萨义德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研究[J]. 李意.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08(03)
[6]求生的哀歌——《阳光下的人们》评析[J]. 周烈.  外国文学. 2003(01)
[7]格桑·卡法尼的小说创作[J]. 周烈.  外国文学. 2003(01)
[8]创作方法与创作原则:不同层次的概念[J]. 阎浩岗.  河南社会科学. 2002(06)
[9]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典型论[J]. 吴春兰.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01)
[10]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典型化理论[J]. 王东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3)



本文编号:2992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92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8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