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选择的伦理思考 ——克隆人科幻小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5 20:10
人造人的愿望由来已久,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描写。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人、《浮士德》玻璃器皿中的人造人,以及阿西莫夫的机器人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改造与创造的愿望。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科技革命的兴起,克隆人逐渐成为科幻小说的一大题材。克隆人是指依靠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诞生的人,通俗而言即无性繁殖的人,克隆人科幻小说就是以这个“基因复制”的新型生命体为题材的科幻作品。科技发展已经改变了“人”的传统定义,如今,人类从自然选择的人发展为科技介入后非纯粹的生物人,而克隆人等新型人类使科学、伦理、社会与人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克隆叙事不仅在科幻的外壳之下反映了当代科技异化和人的物化,而且通过对科技未来与人类自身的寓言式书写,聚焦于科技对人类伦理的潜在威慑力,包括家庭人伦、人际观念、道德意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因此,科技的伦理思考与构建在当代高科技语境下更为重要。为了探讨克隆人对人类伦理的影响和启示,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克隆人科幻小说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围绕克隆叙事中所体现的各种伦理问题,解读克隆人科幻小说的科学寓言及道德隐喻。...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克隆人科幻小说的发展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克隆人科幻小说与克隆人的身份
第一节 科技发展、科学幻想与“人造人”
一、科技与科幻的关系
二、《弗兰肯斯坦》和“人造人”题材的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克隆人
第二节 克隆人的身份——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一、克隆人的先天身份:“科学选择”的产物
二、“我是谁”:“科学人”的伦理困惑
三、克隆人的目的性与工具性
四、克隆人的技术风险与伦理恐慌
第二章 克隆人与自然人共存:伦理混乱中的身份诉求
第一节 新型家庭模式:传统伦理的颠覆
一、造物主的克隆情结
二、模糊的人伦定位
三、新时代的乱伦禁忌
第二节 克隆人在自然人社会中的身份认同
一、克隆人在反叛中的同化
二、双重伦理准则下的选择
三、克隆人的身份转化与困境
第三节 身世之谜与解迷
一、犯罪与伦理混乱
二、伦理身份的变化与身份探查
三、破案与身份确立
第四节 克隆人与自然人的冲突与互动
一、二元对立:主奴关系和身份等级
二、克隆人与自然人的互涉:镜像与衍生
三、无法逾越的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章 克隆人个体与群体:复制与身份隐喻
第一节 类像与消失的多样性
一、克隆人群体的出现
二、千人一面的相似性
三、克隆人群体的伦理
第二节 克隆个体与克隆群体的对抗:对“自然人”的身份构建
一、人性的呐喊:解救人类
二、认识自我的动机:对身份的渴望
三、构建自然人的身份:回归人类
第三节 克隆人:作为“复制”的认知
一、寻找真实:原本与摹本的文化寓意
二、“科学选择”时代的身份危机
三、寻找平衡的伦理关系:集体与个人、整体与个体
第四章 克隆人与社会:乌托邦抑或反乌托邦
第一节 科技异化之下的“新世界”
一、陌生化的典型环境
二、典型人物与伦理主体的异化
三、生物学与消费社会:科学意识的未来呈现
第二节 反乌托邦主题对乌托邦的消解
一、感官电影:对“快感”文化的批判
二、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去异化的讽喻
三、政治与伦理的背离:对技术控制的反思
第三节 克隆人方案:批判式乌托邦
一、女性主义视角
二、新社会、新身份:未知伦理模式的探索
三、秩序的重构:科学的伦理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女性写作和中国女性——德国女作家夏洛特·克纳专访[J]. 刘卫平,王薇. 译林. 2013(03)
[2]暗恐/非家幻觉[J]. 童明. 外国文学. 2011(04)
[3]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2010(01)
[4]自我同一性危机与道德选择多元化[J]. 马向真. 伦理学研究. 2004(06)
[5]克隆人的神话和悖论[J]. 邱仁宗. 科学. 1998(04)
本文编号:2999817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克隆人科幻小说的发展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克隆人科幻小说与克隆人的身份
第一节 科技发展、科学幻想与“人造人”
一、科技与科幻的关系
二、《弗兰肯斯坦》和“人造人”题材的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克隆人
第二节 克隆人的身份——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一、克隆人的先天身份:“科学选择”的产物
二、“我是谁”:“科学人”的伦理困惑
三、克隆人的目的性与工具性
四、克隆人的技术风险与伦理恐慌
第二章 克隆人与自然人共存:伦理混乱中的身份诉求
第一节 新型家庭模式:传统伦理的颠覆
一、造物主的克隆情结
二、模糊的人伦定位
三、新时代的乱伦禁忌
第二节 克隆人在自然人社会中的身份认同
一、克隆人在反叛中的同化
二、双重伦理准则下的选择
三、克隆人的身份转化与困境
第三节 身世之谜与解迷
一、犯罪与伦理混乱
二、伦理身份的变化与身份探查
三、破案与身份确立
第四节 克隆人与自然人的冲突与互动
一、二元对立:主奴关系和身份等级
二、克隆人与自然人的互涉:镜像与衍生
三、无法逾越的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章 克隆人个体与群体:复制与身份隐喻
第一节 类像与消失的多样性
一、克隆人群体的出现
二、千人一面的相似性
三、克隆人群体的伦理
第二节 克隆个体与克隆群体的对抗:对“自然人”的身份构建
一、人性的呐喊:解救人类
二、认识自我的动机:对身份的渴望
三、构建自然人的身份:回归人类
第三节 克隆人:作为“复制”的认知
一、寻找真实:原本与摹本的文化寓意
二、“科学选择”时代的身份危机
三、寻找平衡的伦理关系:集体与个人、整体与个体
第四章 克隆人与社会:乌托邦抑或反乌托邦
第一节 科技异化之下的“新世界”
一、陌生化的典型环境
二、典型人物与伦理主体的异化
三、生物学与消费社会:科学意识的未来呈现
第二节 反乌托邦主题对乌托邦的消解
一、感官电影:对“快感”文化的批判
二、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去异化的讽喻
三、政治与伦理的背离:对技术控制的反思
第三节 克隆人方案:批判式乌托邦
一、女性主义视角
二、新社会、新身份:未知伦理模式的探索
三、秩序的重构:科学的伦理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女性写作和中国女性——德国女作家夏洛特·克纳专访[J]. 刘卫平,王薇. 译林. 2013(03)
[2]暗恐/非家幻觉[J]. 童明. 外国文学. 2011(04)
[3]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2010(01)
[4]自我同一性危机与道德选择多元化[J]. 马向真. 伦理学研究. 2004(06)
[5]克隆人的神话和悖论[J]. 邱仁宗. 科学. 1998(04)
本文编号:2999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9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