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京华烟云》接受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5 00:34
  林语堂的英文小说处女作Moment in Peking自1939年出版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对《京华烟云》的评价伴随着时代主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Moment in Peking于1939年12月由美国约翰·黛公司出版,短短半年之内就行销五万册,位居当年畅销书排行榜之首,后被译为日、韩、西、葡等外语引发海外广泛好评。但中国读者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却不甚高,1940年6月,上海春秋出版社出版了由郑陀、应元杰合译的《京华烟云》,这是Moment in Peking的第一部中文全译本,也是“京华烟云”这个名字与中国读者的首次见面。然而这部书从出版伊始就受到了包括林语堂本人在内的纷至沓来的批评与质疑,虽然偶有褒奖,但总体上终未引起较大的波澜,形成了一种“外热内冷”的局面。1944年林语堂赴台湾之后,大陆对林语堂的研究几乎停滞,林语堂的名字被文学史有意识的忽略,即使偶有提及也被冠以“反动文人”的称号,他的作品也不再被刊行,《京华烟云》便被“冷藏”起来,但这部小说在海外及台港地区热议不断,甚至出现了新的译本流传至今,“外热”与“内冷”的对比更加强烈。改革开放后,林语堂研究逐...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学史中的林语堂及其著述
        1.别具一格的散文作家——林语堂形象的最初定位
        2.反动的“帮闲文人”——政治标准下的特殊形象
        3.林语堂散文家身份的重新确认
        4.贯通中西的文化学者——林语堂21世纪的新形象
第1章 外热内冷——Moment in Peking的初期接受状态
    1.1 洛阳纸贵:Moment in Peking的海外发行与传播
    1.2 差强人意的汉译本:《瞬息京华》与《京华烟云》
    1.3 外热内冷的加剧:新中国成立后《京华烟云》的传播
第2章 爱屋及乌——林语堂魅力下《京华烟云》的接受
    2.1 作为文化小说:林语堂研究中的《京华烟云》
    2.2 作为外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汉译本研究
    2.3 作为现代文学经典:比较视野中的《京华烟云》
第3章 多重演绎——《京华烟云》的影视化改编
    3.1 回肠荡气的时代悲歌:台湾版的增删式改编
    3.2 繁华尽现的京俗长卷:央视版的取材式改编
    3.3 不伦不类的情感闹剧:云视版的重写式改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34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034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3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