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超的比较文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1 14:40
叶公超经历了从比附西学到中西比较的转变。自任职清华以后,叶公超开启了他的比较文学实践。他丰硕的比较文学成果受艾略特(T.S.Eliot)和瑞恰慈(I.R.Richards)等欧美学者的影响,更是与清华大学人文学科的比较传统、博雅教育体制密不可分。他大力推介20世纪30年代欧美盛行的现代主义文学,不仅借鉴艾略特等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来补充和丰富中国新诗,而且从中吸取平行比较的方法。他自觉地运用这种比较观念和外国知识弘扬唐宋诗词等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彰显中国文字的优势,并对徐志摩和鲁迅等中国新文学作家进行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他一再强调中国新文学除了要借鉴西方文学技巧之外,更多地还需要借鉴中国文学和文字;只有通过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学这个媒介,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才能深入持久。比较文学是既保持民族文学特色又存在国际联络的文学批评。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2(04)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比较文学意识的觉醒
二、从比附西学到中西比较
三、叶公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四、结语:比较文学走向人类共同命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鲁迅语言二题[J]. 郜元宝. 书城. 2012(12)
[2]现代主义的倡导:叶公超的文学批评[J]. 陈太胜. 文化与诗学. 2009(01)
[3]跨文化大传播视野下的世界与中国[J]. 姜飞. 新闻前哨. 2007(07)
[4]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解析[J]. 桑兵.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1)
本文编号:3295216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2(04)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比较文学意识的觉醒
二、从比附西学到中西比较
三、叶公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四、结语:比较文学走向人类共同命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鲁迅语言二题[J]. 郜元宝. 书城. 2012(12)
[2]现代主义的倡导:叶公超的文学批评[J]. 陈太胜. 文化与诗学. 2009(01)
[3]跨文化大传播视野下的世界与中国[J]. 姜飞. 新闻前哨. 2007(07)
[4]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解析[J]. 桑兵.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1)
本文编号:3295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295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