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与福克纳的比较研究 ——以人物形象透视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7-26 08:03
人物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篇小说的好坏。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作者心态、多元性格、多重文化的产物。福克纳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创造了描写美国南方社会的规模宏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这个南方世界中,塑造出了共计七百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个极富特色的人物王国。同样,在中国,也有着一位书写属于中国的南方天地的作家苏童,苏童也以善于塑造人物闻名,苏童笔下的南方世界里,也生活着同样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以人物形象的透视为研究中心,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就能走进两位作家创作出来的南方世界,从而去了解这些人物形象背后作者深层的心理结构,作者的美学观点以及人物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时代和社会问题。近年来,虽然对福克纳和苏童的研究都层出不穷,各种新理论新观点也不断涌现,但将福克纳与苏童类比的论文仍旧比较少,更是缺少将两位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进行类比和透视的论文。关于福克纳和苏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独立研究成果,也多将关注点放在两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身上,对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以及少年形象,几乎没有涉猎,这不能不说是两位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研究中的一个缺憾,也是这...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1. 女性形象之透视
1.1 女性形象的时代背景
1.2 女性形象的构建
1.2.1 旧时代的殉葬者
1.2.2 旧时代的反抗者
1.2.3 新生活的希望
1.3 复杂的女性观
2. 男性形象之透视
2.1 男性形象的构建
2.1.1 男性的堕落与毁灭
2.1.2 男性的无力与赢弱
2.1.3 男性的重建与新生
2.2 不同的精神内涵
3. 少年形象之透视
3.1 “少年视角”的运用
3.2 少年形象的构建
3.2.1 孤独与迷茫
3.2.2 追逐与迷恋
3.2.3 逃离与反抗
3.3 文化之根溯源
3.3.1 堕落的南方
3.3.2 动荡的岁月
3.3.3 残缺的世界
4. 另类形象之透视
4.1 另类形象的构建
4.1.1 “边缘人”形象
4.1.2 “患病者”形象
4.2 深层的时代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儿童视角小说的文体意义与文化意味[J]. 沈杏培. 当代作家评论. 2009(04)
[2]对我国福克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陶洁.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03)
[3]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J]. 周新民,苏童. 小说评论. 2004(02)
[4]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J]. 王黎君.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4(02)
[5]在现实的空间寻求精神的灵动——读苏童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J]. 张学昕. 北方论丛. 2002(04)
[6]流动的神韵——谈苏童小说的创作轨迹[J]. 钱世凤.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02)
[7]福克纳与后现代主义[J]. 魏玉杰. 外国文学评论. 2001(03)
[8]《押沙龙,押沙龙》的多层次和多视角[J]. 王立礼. 外国文学. 1993(05)
本文编号:3303173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1. 女性形象之透视
1.1 女性形象的时代背景
1.2 女性形象的构建
1.2.1 旧时代的殉葬者
1.2.2 旧时代的反抗者
1.2.3 新生活的希望
1.3 复杂的女性观
2. 男性形象之透视
2.1 男性形象的构建
2.1.1 男性的堕落与毁灭
2.1.2 男性的无力与赢弱
2.1.3 男性的重建与新生
2.2 不同的精神内涵
3. 少年形象之透视
3.1 “少年视角”的运用
3.2 少年形象的构建
3.2.1 孤独与迷茫
3.2.2 追逐与迷恋
3.2.3 逃离与反抗
3.3 文化之根溯源
3.3.1 堕落的南方
3.3.2 动荡的岁月
3.3.3 残缺的世界
4. 另类形象之透视
4.1 另类形象的构建
4.1.1 “边缘人”形象
4.1.2 “患病者”形象
4.2 深层的时代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儿童视角小说的文体意义与文化意味[J]. 沈杏培. 当代作家评论. 2009(04)
[2]对我国福克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陶洁.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03)
[3]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J]. 周新民,苏童. 小说评论. 2004(02)
[4]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J]. 王黎君.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4(02)
[5]在现实的空间寻求精神的灵动——读苏童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J]. 张学昕. 北方论丛. 2002(04)
[6]流动的神韵——谈苏童小说的创作轨迹[J]. 钱世凤.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02)
[7]福克纳与后现代主义[J]. 魏玉杰. 外国文学评论. 2001(03)
[8]《押沙龙,押沙龙》的多层次和多视角[J]. 王立礼. 外国文学. 1993(05)
本文编号:3303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30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