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格非对博尔赫斯的接受与疏离

发布时间:2021-07-27 13:51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著名文学家,享有“作家们的作家”这一美誉,他的作品对世界各国文坛有着重要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文坛出现先锋派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余华、格非等,他们不同程度的接受了博尔赫斯的影响,并通过对文学创作方式上的大胆革新,开启中国文坛一场新的文学革命。本文以先锋派小说家代表格非为例来浅析他是如何对博尔赫斯的创作进行接受与疏离。在众多先锋派作家中选择格非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被称为“中国的博尔赫斯”,拥有着和博尔赫斯相似的生活经历、个人气质和创作态度,这一内容在本文的第一章进行简要介绍。在早期的创作中,格非积极地提取博尔赫斯小说中的故事素材,模仿他笔下的镜子、梦魇等意象以及元小说、空缺、重复、互文等创作手法,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构筑双重叙事迷宫,本文的第二章分别从文学观念(永恒和死亡)、叙事方法(虚构与现实)和创作手法(迷宫和空缺)三个主要方面进行阐释,分析格非如何接受博尔赫斯创作方式中最为典型的几个方面。在后期创作中,格非从形式化的创作开始回归到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进行内容上的革新,体现出对博尔赫斯的疏离。本文第三章具体写格非对博尔赫斯明显的疏离之处,主要从两个方面...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选题意义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拟运用的理论、方法
第一章 格非与博尔赫斯
    第一节 博尔赫斯:“作家们的作家”
        一、博尔赫斯的生平
        二、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影响
        三、先锋派对博尔赫斯的接受影响
    第二节 格非眼中的博尔赫斯
        一、格非的生平
        二、格非对博尔赫斯的接受影响
第二章 格非对博尔赫斯的接受
    第一节“永恒”与“死亡”
        一、博尔赫斯对“永恒”的理解
        二、格非对“永恒”的理解
    第二节“虚构”与“现实”
        一、博尔赫斯与“虚构”
        二、格非对“虚构”的接受
    第三节“迷宫”与“空缺”
        一、“迷宫”式手法的接受
        二、“空缺”的运用
第三章 格非对博尔赫斯的疏离
    第一节 神秘主义的噩梦
        一、博尔赫斯笔下的神秘主义
        二、格非对神秘主义的疏离
    第二节 作品中的疏离
        一、作品中的新元素
        二、行文中的新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如何书写文化与精神意义上的当代——关于《春尽江南》的对话[J]. 格非,张清华.  南方文坛. 2012(02)
[2]文学与传统[J]. 格非.  当代作家评论. 2012(01)
[3]中国小说的两个传统——格非自述[J]. 格非.  小说评论. 2008(06)
[4]上帝的语法错误——读格非的《褐色鸟群》[J]. 郑鹏.  理论与创作. 2006(01)
[5]宇宙:心灵的投射与镜像——博尔赫斯时空小说《阿莱夫》解读[J]. 侯翠霞.  名作欣赏. 2005(21)
[6]转换式人物有限叙事视角——格非新作《人面桃花》视角分析[J]. 吴笑欢.  当代文坛. 2005(05)
[7]缺失和断裂——格非小说叙事策略解读及神秘性探因[J]. 王宏玮.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04)
[8]格非传略[J]. 格非,任赟.  当代作家评论. 2005(04)
[9]中国小说与叙事传统——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 格非.  当代作家评论. 2005(02)
[10]博尔赫斯与中国当代先锋写作[J]. 张学军.  文学评论. 2004(06)



本文编号:3305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305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7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