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张衡诗文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30 00:34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由先秦发展至魏晋时期,进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然而,这样一种文学自觉现象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远的历史铺垫和无数文人的创作尝试。囿于东汉中期特殊的社会和思想环境,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许多与之前不同的新的方面。张衡的诗文创作,集中体现了东汉中期文学的转变特征。是以本文试图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张衡诗文创作的背景、特色、意义作具体分析,考证张衡及其诗文作品在东汉文学乃至先秦两汉魏晋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以期能够对更深一步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有所裨益。本文首章探究东汉儒道思想的交融特征,通过对东汉特别是东汉中期社会、政治环境、思想环境的分析,为更好地了解张衡诗文创作中所包含的思想特征、张衡本人的理想追求作铺垫。第二章,基于张衡的生平经历与创作历程,梳理儒道思想交融影响之下,张衡不同时期的诗文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倾向。整体来说,张衡一生的诗文创作可以分为早期偏重儒家致用思想,中期致用思想发生变化,庄骚思想成分增加到晚期骚怨精神渐隐,儒道思想交融的特征。这样一种转变,与东汉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环境,张衡本人的人格追求密不可分。第三章,在梳理... 

【文章来源】: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对象、意义与范围
    二 相关研究历史评述
        (一)对张衡作品的整理方面
        (二)对张衡评价与研究方面
        (三)对思想、文学传统与张衡文学创作相结合研究方面
    三 具体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汉儒道思想的交融
    一 东汉中期的社会环境及政治氛围
        (一)社会环境:天灾人祸,内忧外患
        (二)政治环境:政事减损,权移于下
    二 东汉儒家思想的嬗变
        (一)今文经学与儒学神学化
        (二)古文经学的兴起与发展
    三 道教兴起与道家对儒家的渗透
        (一)黄老之学与道教的兴起
        (二)老庄之学的接受与发展
第二章 张衡思想由儒趋道的渐变
    一 崇礼反宦——张衡早期诗文创作的主要思想
        (一)以礼致用——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二)以礼反宦——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
    二 幽怨逍遥——张衡中后期诗文创作的主要思想
        (一)立德患忧——致用思想的转变与庄骚精神的凸显
        (二)宣情寄志——对历史的关注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三 玄儒人生——张衡晚年的创作境界
        (一)路远怀忧——个人遭际与现实忧患的交融
        (二)参悟生死——骚怨渐隐后的儒道合流
        (三)归田自适——儒道交融下的玄儒境界
第三章 张衡诗文创作对文学传统的新变
    一 张衡诗文创作意向与风格的新变
        (一)以文言志的文学创作目的
        (二)以文达情的文学创作倾向
        (三)清典可味的文学艺术风格
    二 张衡诗文创作中政教经学的淡化
        (一)张衡诗文政教色彩退隐
        (二)张衡诗文经学意味渐退
        (三)张衡诗文审美目的显现
    三 张衡赋作作品的文体新变
        (一)京都大赋极规之作
        (二)骚体赋作具有新意
        (三)抒情小赋始盛于斯
        (四)赋作骈俪色彩凸显
    四 张衡诗歌作品的文体新变
        (一)四言诗体情发新意
        (二)五言诗体趋于成熟
        (三)七言诗体以为滥觞
        (四)音韵对偶多有雕琢
结语
参考文献
    专著类
    论文类
附录
    张衡诗文创作年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汉帝国的壮丽赞歌——张衡《二京赋》中的主题辩[J]. 陈望衡.  人文杂志. 2019(10)
[2]张衡反谶思想析论——兼论谶纬研究中的泛化问题[J]. 曹建国.  哲学研究. 2019(08)
[3]张衡《二京赋》文体发微[J]. 黄燕平.  文学遗产. 2018(05)
[4]范文澜注“张衡怨篇”句辨析[J]. 李平.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5]论张衡在诗赋形制表现上的创新[J]. 郭建勋,李慧.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6]悲士不遇的隐逸情怀——《归田赋》与《归园田居》之辨析[J]. 安忆涵.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03)
[7]论汉代述志抒情赋中士人的情感流变[J]. 王征.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8]张衡:从由儒入骚到庄骚结合[J]. 柳音,宋园园.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9]张衡诗赋创作与汉代文化融通[J]. 王渭清.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10]张衡《同声歌》:一部用诗歌形式写成的女诫[J]. 许云和.  文学遗产. 2012(01)

博士论文
[1]汉魏六朝四言诗与赋研究[D]. 牛香兰.陕西师范大学 2014
[2]汉代骚体诗赋研究[D]. 李慧芳.浙江大学 2009
[3]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 陈斯怀.山东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张衡人格及其作品风格研究[D]. 包金格.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2]张衡与东汉中期的文学教育[D]. 连靓晓.郑州大学 2019
[3]汉赋与两汉士人心态研究[D]. 王嘉楠.山西大学 2018
[4]从张衡诗赋创作看东汉中期文学的新变[D]. 陈凤露.云南大学 2017
[5]张衡诗赋研究[D]. 赵亮亮.渤海大学 2015
[6]先秦两汉魏晋“雅”“怨”诗学之嬗变[D]. 黄文彬.广西师范大学 2015
[7]张衡特色经学研究[D]. 康延.山东师范大学 2014
[8]东汉诗赋对楚辞的接受[D]. 杨冬琴.湖南师范大学 2013
[9]张衡诗赋研究[D]. 栗刘斌.山西师范大学 2013
[10]张衡诗文研究[D]. 刘扬.曲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71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371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e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