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 ——以元杂剧《梧桐雨》和能乐《杨贵妃》为个案

发布时间:2021-08-30 02:04
  中国元杂剧与日本能乐都具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如今并列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杂剧兴起于唐代,宋代时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及至元代杂剧发展到鼎盛时期,在融合了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的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剧表演形式,因而被称为元杂剧。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之一,自14一15世纪开始盛行。能剧是一种融合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的舞台表演艺术,在日本传统戏剧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被日本人视为“国艺”之一。杨贵妃是中日传统戏剧中共有的人物,在两国戏剧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白居易《长恨歌》到元杂剧《梧桐雨》,再到日本能乐《杨贵妃》,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尤其是相异之处,在杨贵妃这一共有的艺术人物的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而对两国戏剧中“杨贵妃”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元杂剧《梧桐雨》和能乐《杨贵妃》可以作为最典型的两大实例。基于中日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情节结构差异、形象演变过程等方面,对中古典戏剧与日本能乐在人物塑造的美学特征上相同之处与深刻差异进行详细分析。从情节结构上看,与元杂剧《梧桐雨》中歌颂李杨生死相依的爱情不同的是,日本能乐《杨贵妃...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元杂剧《梧桐雨》与日本能乐《杨贵妃》的情节差异
    第一节 元杂剧《梧桐雨》的情节简介
        一、 从《长恨歌》到《梧桐雨》
        二、 《梧桐雨》情节简介
    第二节 日本能乐《杨贵妃》情节简介
        一、 宋元杂剧与能乐的关系
        二、 能乐《杨贵妃》情节简介
    第三节 《梧桐雨》与《杨贵妃》的情节差异
        一、 情节结构的差异
        二、 叙述视角的差异
第二章 元杂剧《梧桐雨》和日本能乐《杨贵妃》中杨贵妃人物形象的异同
    第一节 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过程
        一、 杨贵妃政治形象的演变
        二、 杨贵妃爱情形象的演变
    第二节 元杂剧《梧桐雨》中的杨贵妃形象
        一、 作为舞台配角的杨贵妃形象
        二、 作为谴责对象的杨贵妃形象
    第三节 日本能乐《杨贵妃》中的杨贵妃形象
        一、 作为“魂贵妃”的杨贵妃形象
        二、 作为“病贵妃”的杨贵妃形象
第三章 中日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文化心理对杨贵妃形象塑造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文化背景对杨贵妃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 文学与政治、伦理结合对《梧桐雨》中杨贵妃形象塑造的影响
        二、 文学与政治、伦理相离对《杨贵妃》中杨贵妃形象塑造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受众心理对杨贵妃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 重生轻死的受众心理对《梧桐雨》中杨贵妃形象塑造的影响
        二、 超越生死的受众心理对《杨贵妃》中杨贵妃形象塑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梧桐雨》中的李杨情缘[J]. 刘红麟.  戏剧文学. 2010(12)
[2]人类学家眼中的日本世界——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J]. 张茂增,赵付立.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3]元杂剧《梧桐雨》赏析[J]. 李晨雨,子见.  剧作家. 2010(01)
[4]狞厉之爱与怨悱之痛的悲幻扭结——白朴《梧桐雨》悲剧意蕴再认识[J]. 张大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5]传统人格范式失衡境遇下的悲怨与风流——白朴的心路历程与其剧作的泛人文内涵[J]. 张大新.  文学评论. 2008(06)
[6]从“重生轻死”到“生死齐一”——道家死亡观的哲学维度[J]. 海波.  哲学研究. 2008(01)
[7]文学世界中的杨玉环——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中心[J]. 张利玲,陈亚军.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03)
[8]《梧桐雨》的题材处理及其意义[J]. 罗清华,王珏.  文史杂志. 2006(05)
[9]千古帝妃情 异代文人心——论《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作者的情感取向[J]. 王冬梅.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04)
[10]从《长恨歌》到《长生殿》[J]. 谢柏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硕士论文
[1]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D]. 尤华.上海师范大学 2006
[2]当时失意虽可恨,犹得千古文人传[D]. 刘红艳.曲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71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371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4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