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与“寂”—中日古典审美范畴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1-10-19 12:12
"趣"和"寂"作为中日两国重要的审美范畴不仅自身根基深厚而且影响深远,它们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不仅建立在各自国家文艺美学深厚传统的基础之上,而且分别代表了本国审美意识在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和艺术精神特质的一个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解读和比较,离不开儒道禅互为渗透和互为汇合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独特的文化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审美趣味,趣味虽然是审美层面的东西,但其根系是扎在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诉求之上的。"趣"是具有东方色彩、中国特质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审美之义是在魏晋六朝后得到使用的。到了唐宋时期,"趣"的审美意义得以加强,表现在以"趣"论诗文者渐多,至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话语中,"趣"有了新的发展,它成为艺术作品中重要的因素,并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趣"作为一种有趣味的美,是美的充满意味的感性显现。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崇尚"趣"作为一种传统被贯通和流传。"寂"在中国并不表现为一种审美观念,而在日本被发展成为中国所不具备的、独具日本审美情趣的文艺理念。"寂"是与日本国民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它表现出特殊的历史的世相及对美的感受性和趣味性,且被普遍化,既有与东方民族趣味性相...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东方式的生命体悟
第一节 “美善结合”与“以真为美”
第二节 禅理之趣
第二章 :"趣"的历史流变与"寂"的沿革发展
第一节 尚"趣":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传统
第二节 寻"寂":日本古典美学的终极目标
第三章 :"趣"与"寂"的诗性色彩
第一节 生命的主体性张扬
第二节 现实中的在场与理想中的非在场
第三节 "趣":以诗性之纯真追求精神之超越
第四节 "寂":感性生命中的唯美情怀
第四章 :"趣"与"寂"审美价值上的相通性
第一节 含蓄韵味与幽玄余情
第二节 空灵冲淡与清寂枯淡
第三节 自然审美之趣
第五章 :"趣"与"寂"理论内涵上的相异性
第一节 壮美情怀与阴柔情趣
第二节 活泼泼之生气与哀伤悲美之色彩
第三节 "游怀"与"旅情"—中日文人对精神意趣的追寻
余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寂与闲寂——也论日本中世的审美意识[J]. 马德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2]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 彭修银,邹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3]在生命的真诚体验里寻觅——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启示[J]. 刘长庚.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4]跨进21世纪的门槛——访叶朗教授[J]. 徐碧辉. 哲学动态. 2002(10)
[5]比较禅意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J]. 金丹元. 文艺研究. 1999(06)
[6]再说意境[J]. 叶朗. 文艺研究. 1999(03)
[7]茶道与禅[J]. 滕军. 农业考古. 1997(04)
[8]“和敬清寂”与“禅茶一味”[J]. 刘毅,窦重山. 日本研究. 1994(02)
[9]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J]. 叶渭渠. 日本学刊. 1992(05)
[10]论“反常合道”——中国古典心理诗学研究[J]. 张东焱. 文艺研究. 1991(06)
博士论文
[1]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 胡建次.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44848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东方式的生命体悟
第一节 “美善结合”与“以真为美”
第二节 禅理之趣
第二章 :"趣"的历史流变与"寂"的沿革发展
第一节 尚"趣":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传统
第二节 寻"寂":日本古典美学的终极目标
第三章 :"趣"与"寂"的诗性色彩
第一节 生命的主体性张扬
第二节 现实中的在场与理想中的非在场
第三节 "趣":以诗性之纯真追求精神之超越
第四节 "寂":感性生命中的唯美情怀
第四章 :"趣"与"寂"审美价值上的相通性
第一节 含蓄韵味与幽玄余情
第二节 空灵冲淡与清寂枯淡
第三节 自然审美之趣
第五章 :"趣"与"寂"理论内涵上的相异性
第一节 壮美情怀与阴柔情趣
第二节 活泼泼之生气与哀伤悲美之色彩
第三节 "游怀"与"旅情"—中日文人对精神意趣的追寻
余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寂与闲寂——也论日本中世的审美意识[J]. 马德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2]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 彭修银,邹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3]在生命的真诚体验里寻觅——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启示[J]. 刘长庚.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4]跨进21世纪的门槛——访叶朗教授[J]. 徐碧辉. 哲学动态. 2002(10)
[5]比较禅意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J]. 金丹元. 文艺研究. 1999(06)
[6]再说意境[J]. 叶朗. 文艺研究. 1999(03)
[7]茶道与禅[J]. 滕军. 农业考古. 1997(04)
[8]“和敬清寂”与“禅茶一味”[J]. 刘毅,窦重山. 日本研究. 1994(02)
[9]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J]. 叶渭渠. 日本学刊. 1992(05)
[10]论“反常合道”——中国古典心理诗学研究[J]. 张东焱. 文艺研究. 1991(06)
博士论文
[1]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 胡建次.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44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44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