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美学思想新探
发布时间:2021-10-20 23:28
陶渊明的诗文及其生活态度一直受人们的崇尚和追求。人们欣赏他任真自然的处事方式,崇尚他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模拟他亲自躬耕田园的生活方式,吟咏他自然平淡的田园诗歌,这一切源于他自身独具特色的思想观念。本文则以陈寅恪的“新自然说”为阐发基点,论述其具有“新自然”特征的人生观念,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其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自然”美学思想,通过陶渊明人生的生活实践与诗文的艺术实践,探析其美学思想的深层内涵与艺术表现,并着重挖掘其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文章整体从四大部分对其美学思想作论述。第一章阐释了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形成基础,从中分析出其“新自然”的人生观念。该章首先将陶渊明置于魏晋南北朝的特殊时代背景中,阐释其时代特殊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状况,在此基础上以陈寅恪的“新自然说”为理论基点,结合陶渊明对自身家族传统和儒道玄思想文化的汲取,论述其独具特色的“新自然”人生观念的形成。第二章则在第一章的背景和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其美学思想的内涵。该章在第一章“新自然”的人生观理论基础上,从陶渊明诗文中所提到的三处“自然”入手,从中分析阐释其“自然”所蕴含的“真”、“自由”与“顺然运化”的独特美学思想内涵,以此...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形成基础
第一节 “动荡与自觉”的时代背景
一、魏晋政局与士族群体
二、“自觉”的审美文化与自然审美
第二节 “多元与自由”并存的思想基础
一、从经学到玄学与儒、道、佛融合的哲学基础
二、从功利性到重个性、重性情的无功利性文学思想基础
第三节 “新自然”的人生观念
一、家族的人生观念之继承
二、儒、道、玄思想的汲取
三、“新自然”的人生观念
第二章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内涵
第一节 “质性自然”之“真”
一、“真”的内蕴——“本真”与“率真”
二、“真”的表现——“求而不贪”的仕隐观
第二节 “复得返自然”之“自由”
一、“自由”的内蕴——“贵身”与“超脱”
二、“自由”的表现——“旷达淡泊”的名利观
第三节 “神辨自然”之“顺然运化”
一、“顺然运化”的内蕴——“顺其自然”
二、“顺然运化”的表现——“委运任化”的生命观
第三章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诗文艺术表现
第一节 “无功利性”的诗文创作
一、“示己志”的创作目的
二、“虚静”与“娱悦”的创作态度
三、“无意为文”的创作追求
第二节 “平淡冲和”的诗文风格
一、“质而实绮”的语言运用
二、“自然而然”的文法构思
三、“静穆冲和”的风格创设
第三节 “本真自然”的审美意象
一、审美意象的创构之“真”
二、审美意象的具象表现之“自由”
三、“得意忘象”的审美意象之追求
第四章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后世对陶渊明美学思想的评价
第二节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当代影响
一、对当代理想人格建构的影响
二、对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
三、对当代人类生命境界追求的影响
第三节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局限之处
一、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局限
二、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局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一、陶渊明专著及研究陶渊明著作
二、其他参考著作
三、相关研究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陶渊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学再探讨[J]. 钱志熙. 求是学刊. 2018(01)
[2]陶诗中的自然与陶渊明的自然观[J]. 赵治中. 天中学刊. 2013(02)
[3]中国古代“比情”自然审美观论纲[J]. 周均平. 山东社会科学. 2012(12)
[4]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一)[J]. 木斋. 天中学刊. 2004(01)
[5]“比德”“比情”“畅神”——论汉代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和突破[J]. 周均平. 文艺研究. 2003(05)
[6]论作为审美评价范畴的“自然”[J]. 范明华. 中州学刊. 2003(03)
[7]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理论意义[J]. 薛富兴. 理论与现代化. 2003(03)
[8]论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思想[J]. 谭容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01)
[9]论陶渊明诗的美学成就[J]. 吴功正. 江西社会科学. 1994(03)
[10]陶渊明美学思想刍论[J]. 胡治洪. 江西社会科学. 1986(02)
博士论文
[1]魏晋自然审美观念研究[D]. 管才君.扬州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历代评陶、评谢诗论中“自然”概念的同异及其价值研究[D]. 李小荷.上海师范大学 2018
[2]陶诗意象三论[D]. 徐羽.首都师范大学 2014
[3]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新自然精神[D]. 白丽洁.郑州大学 2013
[4]陶渊明的美学思想[D]. 饶艳.华中师范大学 2010
[5]魏晋“新自然说”与自然审美观研究[D]. 蒋君兰.四川师范大学 2009
[6]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D]. 杨小旭.西北大学 2007
[7]论魏晋美学中的自然观[D]. 卢花.陕西师范大学 2007
[8]陶渊明:一个任真自得的美学存在[D]. 杜现娟.曲阜师范大学 2007
[9]回归自然——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D]. 王能胜.暨南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447796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形成基础
第一节 “动荡与自觉”的时代背景
一、魏晋政局与士族群体
二、“自觉”的审美文化与自然审美
第二节 “多元与自由”并存的思想基础
一、从经学到玄学与儒、道、佛融合的哲学基础
二、从功利性到重个性、重性情的无功利性文学思想基础
第三节 “新自然”的人生观念
一、家族的人生观念之继承
二、儒、道、玄思想的汲取
三、“新自然”的人生观念
第二章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内涵
第一节 “质性自然”之“真”
一、“真”的内蕴——“本真”与“率真”
二、“真”的表现——“求而不贪”的仕隐观
第二节 “复得返自然”之“自由”
一、“自由”的内蕴——“贵身”与“超脱”
二、“自由”的表现——“旷达淡泊”的名利观
第三节 “神辨自然”之“顺然运化”
一、“顺然运化”的内蕴——“顺其自然”
二、“顺然运化”的表现——“委运任化”的生命观
第三章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诗文艺术表现
第一节 “无功利性”的诗文创作
一、“示己志”的创作目的
二、“虚静”与“娱悦”的创作态度
三、“无意为文”的创作追求
第二节 “平淡冲和”的诗文风格
一、“质而实绮”的语言运用
二、“自然而然”的文法构思
三、“静穆冲和”的风格创设
第三节 “本真自然”的审美意象
一、审美意象的创构之“真”
二、审美意象的具象表现之“自由”
三、“得意忘象”的审美意象之追求
第四章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后世对陶渊明美学思想的评价
第二节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当代影响
一、对当代理想人格建构的影响
二、对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
三、对当代人类生命境界追求的影响
第三节 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局限之处
一、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局限
二、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局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一、陶渊明专著及研究陶渊明著作
二、其他参考著作
三、相关研究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陶渊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学再探讨[J]. 钱志熙. 求是学刊. 2018(01)
[2]陶诗中的自然与陶渊明的自然观[J]. 赵治中. 天中学刊. 2013(02)
[3]中国古代“比情”自然审美观论纲[J]. 周均平. 山东社会科学. 2012(12)
[4]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一)[J]. 木斋. 天中学刊. 2004(01)
[5]“比德”“比情”“畅神”——论汉代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和突破[J]. 周均平. 文艺研究. 2003(05)
[6]论作为审美评价范畴的“自然”[J]. 范明华. 中州学刊. 2003(03)
[7]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理论意义[J]. 薛富兴. 理论与现代化. 2003(03)
[8]论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思想[J]. 谭容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01)
[9]论陶渊明诗的美学成就[J]. 吴功正. 江西社会科学. 1994(03)
[10]陶渊明美学思想刍论[J]. 胡治洪. 江西社会科学. 1986(02)
博士论文
[1]魏晋自然审美观念研究[D]. 管才君.扬州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历代评陶、评谢诗论中“自然”概念的同异及其价值研究[D]. 李小荷.上海师范大学 2018
[2]陶诗意象三论[D]. 徐羽.首都师范大学 2014
[3]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新自然精神[D]. 白丽洁.郑州大学 2013
[4]陶渊明的美学思想[D]. 饶艳.华中师范大学 2010
[5]魏晋“新自然说”与自然审美观研究[D]. 蒋君兰.四川师范大学 2009
[6]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D]. 杨小旭.西北大学 2007
[7]论魏晋美学中的自然观[D]. 卢花.陕西师范大学 2007
[8]陶渊明:一个任真自得的美学存在[D]. 杜现娟.曲阜师范大学 2007
[9]回归自然——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D]. 王能胜.暨南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447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447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