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域下的戴乃迭文化身份与译介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0 12:07
本研究以皮姆的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史研究模式作为基础。皮姆认为翻译史的相关研究环节是以译者开始和结束的,从而将翻译史的研究中心转移到了译者主体身上。译者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其文化身份的影响。本论文采用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视角。依照罗宾逊对“后殖民”第三阶段的定义,“后殖民”是二十世纪末我们对于政治和文化权力关系的看法,时间跨度为所有的人类历史。后殖民翻译理论对于文化身份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1)译者的文化身份是如何影响其译介活动的;(2)译者的译介活动是如何塑造本土以及异域的文化身份的。这两个层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包括:(1)揭示译者文化身份对其译介活动的影响。戴乃迭的文化身份具有特殊性,既融合了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身份,又受到其女性文化身份的影响,从而对其译介活动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2)展现译者译介活动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塑造作用。本研究考察戴乃迭在译介中国文学时的社会历史语境,及其译介作品的海外接受情况,以探讨戴乃迭的译介活动对构建中国民族形象的作用;(3)剖析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的权力因素,并给出相关建议。本研究借助对戴乃迭这一译者及其他相...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基础
2.1 翻译研究学科的发展
2.1.1 翻译研究学科的奠定
2.1.2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2.2 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形成
2.2.1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
2.2.2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
2.2.3 翻译研究的权力转向
2.3 后殖民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
2.3.1 翻译
2.3.2 权力
2.3.3 译者主体性
2.3.4 文化身份
2.3.5 异化翻译
2.4 戴乃迭译介活动的相关研究
2.4.1 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
2.4.2 相关著作
2.5 本章小结
3. 戴乃迭译介活动综述
3.1 戴乃迭生平简介
3.1.1 童年的记忆
3.1.2 重圆中国梦
3.1.3 多舛人生路
3.1.4 永恒的微笑
3.2 戴乃迭译介活动的不同阶段
3.2.1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尝试奠基期
3.2.2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发展成长期
3.2.3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挫折停滞期
3.2.4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成熟高产期
3.3 戴乃迭独立译介的主要作品介绍
3.3.1 现代文学作品
3.3.2 当代文学作品
3.4 戴乃迭译介作品的接受效果
3.4.1 专业人士的评价
3.4.2 普通读者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4.戴乃迭的双重民族文化身份与其译介活动
4.1 戴乃迭的双重民族文化身份
4.1.1 中国一生的眷恋
4.1.2 英国不变的故土
4.1.3 “我有两个祖国”
4.2 戴乃迭的翻译风格以《边城》英译为例
4.2.1 戴乃迭的翻译观
4.2.2 《边城》四个英译本语料库简介
4.2.3 《边城》四个英译本语料库统计结果
4.2.4 《边城》四个英译本实例对比分析
4.3 文化身份的杂合性与协商性戴乃迭翻译风格成因
4.3.1 《边城》四位英译者文化身份与译介策略比较
4.3.2 文化身份杂合性与协商性的体现
4.4 文化身份的流动性戴乃迭前期与后期翻译风格比较
4.4.1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
4.4.2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
4.4.3 文化身份流动性的体现
4.5 本章小结
5.戴乃迭的女性文化身份与其译介活动
5.1 西方女性主义及其翻译理论
5.1.1 西方女性主义概述
5.1.2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5.2 后殖民女性主义及其翻译理论
5.2.1 后殖民女性主义概述
5.2.2 斯皮瓦克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5.3 戴乃迭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译介
5.3.1 新时期女性文学
5.3.2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译介内容
5.3.3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译介方法
5.4 《沉重的翅膀》两个英译本译介方法比较
5.4.1 翻译副文本
5.4.2 翻译方法
5.5 戴乃迭其他译作中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
5.6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戴乃迭文化身份与译介活动总结
6.1.1 双重民族文化身份对戴乃迭译介活动的影响
6.1.2 女性文化身份对戴乃迭译介活动的影响
6.1.3 戴乃迭译介活动对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
6.2 戴乃迭译介活动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6.2.1 翻译选材
6.2.2 译介渠道
6.2.3 翻译策略
6.2.4 译者模式
6.2.5 翻译目的
6.3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6.4 本章小结
附录
1. 论文图表索引
2. 戴乃迭翻译作品目录
3. 戴乃迭著述目录
4. 与赫曼斯教授的谈话摘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戴乃迭的杂合文化身份与独立译介活动阐释[J]. 邓宏春,马月华.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04)
[2]东方学与中国文化身份建构[J]. 王惠萍. 社会科学家. 2013(09)
[3]流散理论观照下译者文化身份研究:戴乃迭《边城》译本个案分析[J]. 孙宁宁,刘亦伟. 语文建设. 2013(21)
[4]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戴乃迭译介活动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译介[J]. 王惠萍.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03)
[5]珠联璧合,和而不同——戴乃迭的合译和独译的对比研究[J]. 韩丽丽.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12)
[6]从伊万·金的《骆驼祥子》英译本看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职责[J]. 王惠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7]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以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J]. 胡安江,胡晨飞.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04)
[8]论强势语言在翻译中的操控——以布迪厄语言观为视角[J]. 陈秀,王淑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
[9]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J]. 王宁. 中国翻译. 2012(03)
[10]论戴乃迭英译《阿诗玛》的可贵探索[J]. 王宏印,崔晓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2)
博士论文
[1]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 于东晔.苏州大学 2003
[2]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D]. 方贤绪.苏州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从视阈融合看译者主体性在戴乃迭《边城》英译中的体现[D]. 邓玉羽.中南大学 2012
[2]从勒菲弗尔的操控论角度研究戴乃迭译本《芙蓉镇》[D]. 王娟.华侨大学 2009
[3]论戴乃迭译《绿化树》中译者的主体性[D]. 贺龙平.中南大学 2008
[4]戴乃迭英译《边城》中原作风格的再现[D]. 王秋实.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戴乃迭译作中文化词的翻译[D]. 卢澄.广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89591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基础
2.1 翻译研究学科的发展
2.1.1 翻译研究学科的奠定
2.1.2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2.2 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形成
2.2.1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
2.2.2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
2.2.3 翻译研究的权力转向
2.3 后殖民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
2.3.1 翻译
2.3.2 权力
2.3.3 译者主体性
2.3.4 文化身份
2.3.5 异化翻译
2.4 戴乃迭译介活动的相关研究
2.4.1 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
2.4.2 相关著作
2.5 本章小结
3. 戴乃迭译介活动综述
3.1 戴乃迭生平简介
3.1.1 童年的记忆
3.1.2 重圆中国梦
3.1.3 多舛人生路
3.1.4 永恒的微笑
3.2 戴乃迭译介活动的不同阶段
3.2.1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尝试奠基期
3.2.2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发展成长期
3.2.3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挫折停滞期
3.2.4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成熟高产期
3.3 戴乃迭独立译介的主要作品介绍
3.3.1 现代文学作品
3.3.2 当代文学作品
3.4 戴乃迭译介作品的接受效果
3.4.1 专业人士的评价
3.4.2 普通读者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4.戴乃迭的双重民族文化身份与其译介活动
4.1 戴乃迭的双重民族文化身份
4.1.1 中国一生的眷恋
4.1.2 英国不变的故土
4.1.3 “我有两个祖国”
4.2 戴乃迭的翻译风格以《边城》英译为例
4.2.1 戴乃迭的翻译观
4.2.2 《边城》四个英译本语料库简介
4.2.3 《边城》四个英译本语料库统计结果
4.2.4 《边城》四个英译本实例对比分析
4.3 文化身份的杂合性与协商性戴乃迭翻译风格成因
4.3.1 《边城》四位英译者文化身份与译介策略比较
4.3.2 文化身份杂合性与协商性的体现
4.4 文化身份的流动性戴乃迭前期与后期翻译风格比较
4.4.1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
4.4.2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
4.4.3 文化身份流动性的体现
4.5 本章小结
5.戴乃迭的女性文化身份与其译介活动
5.1 西方女性主义及其翻译理论
5.1.1 西方女性主义概述
5.1.2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5.2 后殖民女性主义及其翻译理论
5.2.1 后殖民女性主义概述
5.2.2 斯皮瓦克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5.3 戴乃迭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译介
5.3.1 新时期女性文学
5.3.2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译介内容
5.3.3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译介方法
5.4 《沉重的翅膀》两个英译本译介方法比较
5.4.1 翻译副文本
5.4.2 翻译方法
5.5 戴乃迭其他译作中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
5.6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戴乃迭文化身份与译介活动总结
6.1.1 双重民族文化身份对戴乃迭译介活动的影响
6.1.2 女性文化身份对戴乃迭译介活动的影响
6.1.3 戴乃迭译介活动对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
6.2 戴乃迭译介活动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6.2.1 翻译选材
6.2.2 译介渠道
6.2.3 翻译策略
6.2.4 译者模式
6.2.5 翻译目的
6.3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6.4 本章小结
附录
1. 论文图表索引
2. 戴乃迭翻译作品目录
3. 戴乃迭著述目录
4. 与赫曼斯教授的谈话摘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戴乃迭的杂合文化身份与独立译介活动阐释[J]. 邓宏春,马月华.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04)
[2]东方学与中国文化身份建构[J]. 王惠萍. 社会科学家. 2013(09)
[3]流散理论观照下译者文化身份研究:戴乃迭《边城》译本个案分析[J]. 孙宁宁,刘亦伟. 语文建设. 2013(21)
[4]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戴乃迭译介活动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译介[J]. 王惠萍.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03)
[5]珠联璧合,和而不同——戴乃迭的合译和独译的对比研究[J]. 韩丽丽.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12)
[6]从伊万·金的《骆驼祥子》英译本看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职责[J]. 王惠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7]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以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J]. 胡安江,胡晨飞.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04)
[8]论强势语言在翻译中的操控——以布迪厄语言观为视角[J]. 陈秀,王淑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
[9]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J]. 王宁. 中国翻译. 2012(03)
[10]论戴乃迭英译《阿诗玛》的可贵探索[J]. 王宏印,崔晓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2)
博士论文
[1]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 于东晔.苏州大学 2003
[2]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D]. 方贤绪.苏州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从视阈融合看译者主体性在戴乃迭《边城》英译中的体现[D]. 邓玉羽.中南大学 2012
[2]从勒菲弗尔的操控论角度研究戴乃迭译本《芙蓉镇》[D]. 王娟.华侨大学 2009
[3]论戴乃迭译《绿化树》中译者的主体性[D]. 贺龙平.中南大学 2008
[4]戴乃迭英译《边城》中原作风格的再现[D]. 王秋实.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戴乃迭译作中文化词的翻译[D]. 卢澄.广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89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689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