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中的“距离”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学活动中的“距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距离”的现代概念确立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此期间,“心理距离”与小说距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依据“距离”理论分析文艺上的一些问题成为一种潮流。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欣赏与心理距离的关系、创作与审美距离的控制、作品与美学距离的判断等几个方面。除了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以及W·C·布斯的小说距离理论,一些理论家对距离的零散论述也引起人们的兴趣。本文试图以文学四要素为坐标,以心理距离与小说距离为主要理论,采取兼收并蓄的方法,从文学创作、文学文本以及文学欣赏等三个方面切入,对“距离”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立题依据、“距离”说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距离”的概念、理论及其批评实践等内容的全面梳理,呈现出了距离理论的整体轮廓;第二章从创作的角度,分析作家创作的心理距离调控的重要性,论述作家常用的叙述距离控制手段,探讨作家不同创作观念下的文本距离表现;第三章从文学文本的角度,提出无论是其表现内容——艺术世界,还是其表现手段——语言媒介,亦或是其表现方法——修辞等,实质上都与距离密不可分;第四章从欣赏接受的角度,展现出当今欣赏者对文本审美价值的忽视与游离的状态,肯定了距离在维护文本审美价值层面的价值,并分析经验距离对在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总之,“距离”是一个内涵宽泛的美学范畴,不仅体现在概念上比较大的张力,而且理论形态也丰富各异。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距离”的内涵演变,对其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展示“距离”的不同表现样式,以期为理解距离的特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距离 创作 文本 欣赏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5
- 一、立题依据7-8
- 二、研究现状8-14
-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距离理论15-32
- 第一节 距离的概念考察15-21
- 一、概念的提出及背景15-16
- 二、概念内涵之争论16-18
- 三、距离概念的来源18-19
- 四、距离概念的发展19-21
- 第二节 距离理论的内涵21-26
- 一、心理距离理论22-24
- 二、布斯的“距离说”24-26
- 第三节 距离的批评实践26-32
- 一、戏剧批评中的距离26-29
- 二、小说批评中的距离29-32
- 第二章 文学创作与距离32-46
- 第一节 创作主体与心理距离32-37
- 一、创作者与生活的距离控制32-34
- 二、创作者与情感距离的控制34-36
- 三、创作者与语言的距离控制36-37
- 第二节 创作手法与距离效果37-41
- 一、叙述视角的距离效果38-40
- 二、叙述时态的距离效果40-41
- 第三节 创作观念与距离表现41-46
- 一、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与距离生成41-43
-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距离消失43-46
- 第三章 文学文本与距离46-56
- 第一节 文学“世界”与距离46-50
- 一、人物、环境与距离46-49
- 二、文学“世界”的真实性49-50
- 第二节 语言媒介与距离50-54
- 一、语言与想象的距离50-52
- 二、语言与认知、理解的距离52-54
- 第三节 修辞手法与距离54-56
- 一、文学表现中的修辞54-55
- 二、修辞的美感、距离感55-56
- 第四章 文学欣赏与距离56-66
- 第一节 文本欣赏与审美距离56-60
- 一、欣赏者对审美的忽视56-58
- 二、距离对文本审美价值的肯定58-59
- 三、距离在审美欣赏中的作用59-60
- 第二节 欣赏过程与经验距离60-63
- 一、文学欣赏需要经验60-62
- 二、过度依赖经验的后果62-63
- 第三节 欣赏过程与距离控制63-66
- 结语:距离理论的影响和评价66-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2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李;;文学:为“可能”还是为“可以”[J];学习月刊;2007年18期
2 张宜雷;;走向宽松与开放之路——建国60年天津文学环境的变迁[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3期
3 孔会侠;;论新世纪以来市场化文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朱善杰;;新的乡村“文化网络”下的文学环境——以山东省X镇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吴英文;;微博客文学发展现状检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汪全玉;;论21世纪的金华文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陈晋;;文学环境还原——论一种批评类型[J];枣庄师专学报;1986年02期
8 毕光明;圆梦,,最后的冲刺──世纪末之于纯文学[J];文学自由谈;1995年01期
9 郑燕;;对文学消亡问题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6年01期
10 马长安;;对网络文学隐性危害的诊断与诊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新闻出版报《读周刊》主编 冯军;网络文学可能重组中国文学格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杜浩;文学的低落与“读物”的滥觞[N];团结报;2010年
3 谭旭东;文学的现实、未来与价值[N];学习时报;2011年
4 杜浩;抢救我们对文学的感受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主讲人 南京大学教授 胡有清 本报记者 耿联 整理;体味文学之美:走出“娱乐至死”的喧哗[N];新华日报;2013年
6 刘绪源;关于纯文学的论纲[N];文艺报;2009年
7 ;文学是不朽的[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建明 委员;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学环境[N];光明日报;2013年
9 霍艳;请不要远离文学[N];文艺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傅小平;坚守中拓展文学的价值空间[N];文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光;晚明休闲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佟雪;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庆勇;穿行在艺术女神与经济巨人之间[D];吉林大学;2012年
5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吉崇敏;《文学季刊》与193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6年
8 周双全;大陆作家在香港(1945-1949)[D];复旦大学;2004年
9 郑国庆;形式、主体与现实[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晨;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像[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青青;中国网络文学与读者之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师会芬;德宏州州立幼儿园文学活动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珊珊;萧梁时期京师文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卓心怡;网络文学的信息服务特征、模式及趋势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5 左玉玮;文学奖励与当代文学[D];河南大学;2015年
6 陈佳;论数字化出版语境中文学畅销书的生产与传播[D];浙江大学;2014年
7 谢璐璐;自媒体时代微信文学的叙事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悦;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9 肖成;文学活动中的“距离”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10 李婷;微博客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文学活动中的“距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7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77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