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围城》通感及其翻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认知视角下《围城》通感及其翻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围城》 通感 概念整合理论 认知翻译 认知文体学
【摘要】:通感是指一种感官的融合,借助联想,以感觉写感觉,在文学中普遍存在,其认知基础为不同感官类似联想的心理机制。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概念和思维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身体经验而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因此,作为一种涉及身体各感官经验的文体特征,通感对读者认知语境的构建起重要作用,能够带给读者更好的认知体验。显然,对通感的翻译也会影响译入语读者对文学的理解。作为人类共有的认知方式,通感表达在不同语言中具有很多相似性。同时,受不同文化的影响,相同感官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联想机制,从而使得不同语言中通感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这一复杂性给译者带来不小的挑战。然而以往的学者仅仅关注通感的认知共性研究,对通感这一认知机制在文学中的翻译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选取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以及茅国权和简·凯利合译的英译文作为研究语料,将原文和译文中通感按照通觉的不同进行分类和检索,借助语料库软件Antconc3.0检索得出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从语篇和词汇两个层面考察《围城》中通感的分布规律和翻译倾向。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探究小说中通感的认知过程,同时兼顾文体的认知效果和文本美学价值;进一步跟踪通感的语境,深入研究典型案例的文体功能及其翻译规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原文在语篇层面有36例通感;在译文中一例通觉发生了转移,一例未保留通感形式,其余保持不变。然而在词汇层面,原文中33例通感在译文中只保留了10例。(2)通过对语境效果的进一步跟踪研究发现,译文对通感形式的保留大多是有意义的,这是由于译文既保留了原文的通感艺术效果,也给译入语读者带来了相似的认知语境。在词汇层面,译者处理方式更加灵活。总体而言,该译本中的通感翻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一些通感形式的省略或其通觉发生改变导致小说中原认知世界的变化,通感在原文中的微妙意蕴丧失殆尽。翻译的认知转向弥补了传统语义理论和修辞理论的不足。本研究从认知视角分析《围城》译本中的通感问题,为小说中的通感翻译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关键词】:《围城》 通感 概念整合理论 认知翻译 认知文体学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9
- 摘要9-14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4-17
- 1.1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14-16
- 1.2 Layout of the Thesis16-17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7-26
- 2.1 Relevant Studies on Fortress Besieged and its Translation17-19
- 2.2 Previous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19-21
- 2.3 Relevant Studies on Synaesthesia21-26
- 2.3.1 Synaesthetic Studies in China21-23
- 2.3.2 Synaesthetic Studies Abroad23-26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WORK AND METHODOOGY26-35
- 3.1 Synaesthesia26-30
- 3.1.1 Definition of Synaesthesia26-27
- 3.1.2 Classification of Synaesthesia27-29
- 3.1.3 Function of Synaesthesia29-30
- 3.2 Cognitive View on Synaesthesia and its Translation30-33
- 3.3 Methodology33-35
- Chapter 4 COGNITIVE ANALYSIS OF SYNAESTHESIA IN FORTRESSBESIEGED AND ITS TRANSLATION35-63
- 4.1 Dat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36-39
- 4.2 Synaesthesia and its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39-48
- 4.2.1 Touch-targeting Synaesthesia at the Lexical Level40-43
- 4.2.2 Temperature-targeting Synaesthesia at the Lexical Level43-46
- 4.2.3 Taste-targeting Synaesthesia at the Lexical Level46-48
- 4.3 Synaesthesia and its Translation at the Textual Level48-59
- 4.3.1 Touch-targeting Synaesthesia at the Textual Level49-53
- 4.3.2 Vision-targeting Synaesthesia at the Textual Level53-54
- 4.3.3 Temperature-targeting Synaesthesia at the Textual Level54-56
- 4.3.4 Olfactory-targeting Synaesthesia and Taste-targetingSynaesthesia at the Textual Level56-57
- 4.3.5 Composite Synaesthetic Metaphor at the Textual Level57-59
- 4.4 Further 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 of Synaesthesia59-63
- Chapter 5 CONCLUSION63-67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63-64
- 5.2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64-65
-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65-67
- REFERENCES67-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6期
2 王彩丽;;中外通感研究对比与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赵其娟;赵其顺;;论通感在翻译中的功能[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刘玉华;试论通感的类型及其心理性质[J];齐鲁艺苑;1987年03期
5 宇厦;潘东海;硕林;;人体通感之谜[J];当代修辞学;1993年02期
6 马更东;谈通感在表达方式上的三种类型[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金开诚;舒年;;说“通”[J];文史知识;2008年06期
8 桑恒昌;;议通感[J];诗刊;1987年01期
9 覃光文;论审美通感[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曾怀连;“通感”例话[J];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周楠;;通感:中英文功能与特点的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王强;通感与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何卫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通感:解释学与人文主义传统的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文爽;“通感时代”:从环保出发的艺术设计[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李梦莉;通感修辞的美学阐释[N];文艺报;2011年
5 山东省北镇中学 付志强;将通感艺术引入美术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吴华敏;大荒·通感·诗学[N];光明日报;2011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谭娜 万家欢 本报记者 于彤;达·芬奇用科学精神探索灵魂位置[N];北京科技报;2006年
8 鬼今;武侠:梦境与现实[N];经济观察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一丽;认知视角下唐诗通感隐喻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2 邓爱娇;“物我交融,感而遂通”—通感在室内空间形态中的应用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江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通感体验探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瑜;概念整合新创空间关照下的汉语通感隐喻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蚁玉笋;纸质绘本的“视听通感”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6 周玲;"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徐丹;康德自由理论中的审美共通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8 陈楠;认知视角下《围城》通感及其翻译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季钰;通感的多角度立体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刘臻;英汉通感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45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45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