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的思维—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述评
本文关键词:诠释的思维—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述评
更多相关文章: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 诠释学 精神科学 语言
【摘要】: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难于理解的重要原因是他使用了描述性的语言,这种语言不像习惯上的逻辑性语言,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从个别性中抽象出普遍性以达成共同认识,而是注重个体存在状态的描述。描述性的语言在转义中表达个体的存在经验,大量求助于修辞性的说法,其中特别是比喻的相似性扩展。伽达默尔一贯的哲学立场是:问题在于什么东西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而不是我们应当做什么。他在书中只是客观地描述理解的现象,并不探讨应该如何,而是探讨一种超越诠释者意愿和行为并与诠释者一起发生的先验的东西,他只是在描述实际情形。这样的立场完全得益于他在现象学和辩证法方面的思维训练。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抵制对科学方法的普遍要求,近代自然科学的真理概念只是认识世界许多方式中的一种。康德美学也忽视了艺术的真理要求,他把美学理论弄得很狭窄。伽达默尔从游戏概念入手,排除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认为游戏本身乃是由游戏者和观赏者所组成的统一整体,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艺术作品如同观赏游戏,它的真正存在也在于被表现和被解释的过程。伽达默尔的“审美无区分”,即艺术作品与它的再现或解释相统一,认为艺术的真理只存在于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无限中介过程中。艺术的真理既不独立在作为审美意识的主体上,也不独立在作品上,而是存在于理解和解释的无限过程中。伽达默尔于是将艺术经验扩展到整个精神科学论域,精神科学认识者的自我存在也一起参与作用,非科学的方法论所能控制,历史传承物的真理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与认识者怎样经验历史传承物的方式相联系,真理是具体的和实践的。为此伽达默尔贡献了一系列关键性概念。诸如前见:理解是一种置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动,坚决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任何理解在本质上是通过前见来起作用的,前见决不是障碍,而是理解的条件;视域融合: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和现在、主体和客体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体,在时间上是历史性的,在空间上是共时性的;效果历史:历史是一种实现过程,效果指的是作用、影响,效果历史就是某物产生并进行实现它自身活动的历史,包括历史与对历史理解的统一。最具创新性的是应用: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和某个具体的境况里对它进行理解。诠释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具有开放性和问题性,只有取得某种问题视域,才能实现正确的理解。语言的中心地位促成了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语言是诠释学经验的普遍媒介;语言与事物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不可分离。语言的构成方法不是靠归纳和演绎,而是依靠经验的扩展,靠譬喻的相似性。语言的自然构成同科学的概念构成相距甚远;语言作为世界经验,而不是那种基于理性的逻辑构造的世界知识。这里的经验同科学中的经验也不相干;人类世界经验的语言性并不包含世界的对象化,就是说我们生存于世界里,隶属于它,语言世界只能从内部被理解,通过生存于它里面,对它的理解不是客观对象化的;正如光唯有通过它物成为可见才能使自己成为可见,语言具有使世界得以表现和继续存在的功能。存在表现自身,仅在语言之中,阐明事物的光就是语言之光。正是在语言领域,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更宽广的文化背景上的现象学和辩证法合成三位一体。
【关键词】: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 诠释学 精神科学 语言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5
- 一、对艺术真理的辩护15-35
- (一)超越康德美学16-25
- 1、向更早的传统寻找根源16-18
- 2、对康德学说导致的主观化倾向的反拨18-23
- 3、艺术的真理要求23-25
- (二)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25-35
- 1、作为游戏者和观赏者统一体的游戏25-29
- 2、审美无区分的普遍有效性29-35
- 二、整个精神科学的理解过程35-54
- (一)对过去理论发展史的总结35-41
- 1、对浪漫主义普遍诠释学的批判35-38
- 2、对狄尔泰思想内在不统一的批判38-39
- 3、现象学的思路39-41
- (二)哲学诠释学的主要特征41-54
- 1、作为基本原则的理解的历史性41-46
- 2、作为一种视域融合的应用46-51
- 3、效果历史意识的作用方式51-54
- 三、语言在诠释学中的本体论定位54-68
- (一)理解进行的普遍媒介55-57
- 1、理解对象的语言性56
- 2、理解过程的语言性56-57
- (二)语言的起源和历史57-62
- 1、语言与事物的内在统一性57-59
- 2、道成肉身的观念与语词59-61
- 3、语言自然的概念构成61-62
- (三)语言作为事物本身的运动62-68
- 1、语言的事实性62-64
- 2、语言的思辨结构64-67
- 3、走向普遍诠释学67-68
- 结论68-71
- 参考文献71-73
- 后记73-75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中华;;伽达默尔艺术理解论辨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冯正强;;论伽达默尔的友谊观[J];新东方;2012年02期
3 孔庆林;伽达默尔解释学研究一瞥[J];哲学动态;1992年02期
4 李彦明;伽达默尔的成见说探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5 安希孟;使用与理解──伽达默尔对浪漫主义的批评之启示[J];人文杂志;1999年03期
6 宋健飞;探索真理的百岁哲人——伽达默尔[J];德国研究;2001年01期
7 李茂增;伽达默尔与主体解构[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8 张汝伦;伽达默尔和哲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刘习根;试论伽达默尔的理解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S1期
10 何天云;论伽达默尔"前理解"视域中的新理性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杨燕;;伽达默尔“游戏说”的人文价值[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叶远厚;;电影的仪式价值与和谐社会[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匡复;听伽达默尔演讲[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李勃;为这位高个子老人鼓掌[N];学习时报;2002年
3 洪汉鼎;百岁西哲寄望东方[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本版编辑 美国Richard E.Palmer 周兮吟 译 台湾玄奘大学中文系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林安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郁振华;伽达默尔:跨文化理解和对话是至关重要的[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王岳川;思想家的前沿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严平;交谈无能[N];光明日报;2002年
7 胡传顺 吴仁平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伽达默尔重塑形而上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汤一介;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共处的思想源泉[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多是洋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哲学家 汤一介;中国文化为“文明的共存”提供了资源[N];文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寒柳;伽达默尔文本思想的美学探析[D];武汉大学;2013年
2 宋阳;伽达默尔诗思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张颖慧;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杨琦;论伽达默尔对人性问题的关怀与深入拓展[D];吉林大学;2014年
5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柏慧;伽达默尔理性批判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2 何湘情;伽达默尔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3 王佩;论伽达默尔的友爱观[D];广西大学;2016年
4 王佳;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5 韩梦齐;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与翻译[D];黑龙江大学;2016年
6 常海波;诠释的思维—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述评[D];延安大学;2016年
7 于彦超;伽达默尔解释学解释有效性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孙凤民;由主体到本体——伽达默尔游戏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力;美学中的伽达默尔对话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志刚;伽达默尔真理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46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46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