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地名之策略——基于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7-08-03 03:24

  本文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地名之策略——基于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的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浮生六记》 地名 文化专有词 林语堂 翻译策略


【摘要】:清人沈复所著《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涉及大量地名,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因而成为翻译难点。文章基于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采用数据统计及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林语堂采取的地名翻译策略。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林语堂倾向于采用文化保留性翻译策略,但偶尔也采用文化替换性翻译策略;其翻译手法灵活变通、老到圆熟。林译不仅向西方读者成功地阐释了中国文化,对我国的旅游对外宣传也颇有助益。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浮生六记》 地名 文化专有词 林语堂 翻译策略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社会学视阈下中国现当代小说译介模式研究”(15BYY03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翻译社会学视域下中国现当代小说译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14YJA740032)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1.引言 《浮生六记》是清人沈复(1763-1825)所著自传性散文作品,原有六记,现仅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其体裁特别,以一自传的故事,兼谈生活艺术,闲情逸趣,山水景色,文评艺评等”(林语堂1999)。该作品情真词切,感人肺腑,拨动了无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丽芬;;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10期

2 康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马亚敏;;从林语堂翻译标准看其《浮生六记》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3年03期

4 曹丽莉;王凌云;;林语堂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王晓伟;;《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33期

6 齐永红;;浮生若梦——品读《浮生六记》[J];青春岁月;2014年03期

7 李平;;林译《浮生六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3年02期

8 杜亚鑫;从相似的角度看《浮生六记》英译本[J];天府新论;2004年S1期

9 李玉良;;林译《浮生六记》的得与失[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10 孙文娟;;清新自然形神兼备——评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汤君;;《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性别话语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汤■;;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园园;[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2 陈宝莲;《浮生六记》林译本评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张觉琛;论林语堂译著《浮生六记》中的审美再现[D];海南大学;2012年

4 黄美媛;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文学风格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韦娜;林语堂译本《浮生六记》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陈玉焕;《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中引用的翻译补偿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7 骆明丽;林语堂文化观关照下的《浮生六记》英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窦金明;从“形似”,“神似”两方对《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的审美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9 杨梅;林译《浮生六记》中模糊美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李超;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2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612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1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