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审美再现研究
本文关键词:杨宪益《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审美再现研究
【摘要】:汉语里,审美判断和语言功能密不可分。美学一直占据着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位置。一代代的译者对中国翻译美学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美学与翻译的结合。这些译者中最杰出的代表当属刘宓庆教授。他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来指导翻译实践,从而促进了中国现代翻译美学的发展。依据其理论,文学翻译是一门语言再现的艺术,是涉及审美的翻译。文学翻译通过目的语去再现原作的美,这样便具有了审美体验和审美再现的过程。翻译中审美活动主要分四步,即:审美理解,审美转化,审美加工和审美再现。审美再现是使全部审美活动的成果赋形于译文的必要步骤。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要求译者较好地理解和鉴赏所涉及的文本,并将原文的审美因素转化到译文中,此过程最能考验译者的翻译功底。本文开篇是翻译美学的研究概况,然后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探讨了杨宪益《红楼梦》诗词英译本中的审美再现。此探讨主要从两个层次入手,分别是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形式系统就是审美符号集,读者可以从物态化的审美构成成分,诸如语音、文字、词语和篇章中获得美感。非形式系统也称作审美模糊集,审美因素蕴含于全文中,其非物态化的审美构成成分有意、象、情和志。就《红楼梦》而言,通过对其原作和译本的对比分析,本文作者发现译者杨宪益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审美元素,这要归功于他杰出的双语能力和渊博的文化知识。杨宪益成功地再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其译本《红楼梦》堪称诗词翻译的典范。
【关键词】:《红楼梦》诗歌 翻译美学 审美再现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3-5
- 摘要5-8
- Introduction8-10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10-19
- 1.1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Hong Lou Meng10-14
- 1.1.1 About Hong Lou Meng and Its Poems10-12
- 1.1.2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12-14
- 1.2 An Overview of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14-19
- 1.2.1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14-15
- 1.2.2 Previous Studies on Aesthetic Thoughts in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15-16
- 1.2.3 Previous Studies on Aesthetic Thought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6-19
- Chapter Two Liu Miqing and His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ories19-30
- 2.1 Introduction to Liu Miqing19-20
- 2.2 Aesthetic Object and Subject20-22
- 2.3 Aesthetic Makeup of Aesthetic Object22-24
- 2.3.1 Formal Aesthetic System23-24
- 2.3.2 Non-formal Aesthetic System24
- 2.4 The Aesthetic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24-28
- 2.4.1 Aesthetic Comprehension25
- 2.4.2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25-26
- 2.4.3 Aesthetic Improvement26
- 2.4.4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26-28
- 2.5 Aesthetic Criteria of Poetry Translation28-30
- Chapter Thre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Poem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30-49
- 3.1 Yang Xianyi the Translator30-33
- 3.1.1 Yang Xianyi’s View on Translation31-32
- 3.1.2 Yang Xianyi’s Translation Works and His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32-33
- 3.2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Formal Aesthetic System33-43
- 3.2.1 Beauty of Sound34-38
- 3.2.2 Beauty of Lexis38-41
- 3.2.3 Beauty of Syntax41-43
- 3.3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Non-formal Aesthetic System43-49
- 3.3.1 Beauty of Image and Symbol43-45
- 3.3.2 Beauty of Sentiment and Ideal45-49
- Conclusions49-52
- Acknowledgements52-53
- Bibliography53-56
- 作者简介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苡;;杨宪益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6年05期
2 ;“他们不是死了,就是比我病得还厉害”——对话杨宪益[J];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31期
3 佳铭;杨宪益:站在桥上吟诵[J];寻根;2000年06期
4 周瑾;王虎;;翻译大师——走近杨宪益先生[J];对外大传播;2004年09期
5 邱进;;杨宪益对《红楼梦》翻译的归化处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6 王泽京;;爱国翻译家杨宪益[J];江淮文史;2009年05期
7 ;沉痛哀悼杨宪益先生[J];红楼梦学刊;2010年01期
8 冯其庸;;悼念杨宪益先生[J];红楼梦学刊;2010年01期
9 郭晓勇;;平静若水淡如烟——深切缅怀翻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J];对外传播;2010年01期
10 李景端;;杨宪益一专多能的治学精神[J];编辑学刊;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跃兴;杨宪益先生的风骨[N];团结报;2009年
2 刘晋锋 孙巧稚;杨宪益:述说翻译二三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3 乌尔沁;杨宪益:是真名士自风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记者 魏武;杨宪益获终身成就奖,英译《红楼梦》成经典[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本刊特约撰稿 夏厦;天国添爱侣 人间失骄杨[N];海南日报;2009年
6 CBN记者 罗敏 实习生 邰莉莉;大时代的灵魂[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7 记者 璩静;真名士自风流[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 郭晓勇;平静若水淡如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舫 任姗姗 博主 李辉 (传记作家 《杨宪益与戴乃迭》作者);他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N];人民日报;2009年
10 韩浩月;一道文化桥梁断了[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清平;家园的寻觅[D];河南大学;2012年
2 禹一奇;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交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莉;杨宪益《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审美再现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2 王晨;翻译家杨宪益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张超;杨宪益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皙;从意象再现角度赏析杨宪益唐诗翻译[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彭文青;杨宪益文化观对其英译《红楼梦》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邵成;杨宪益汉诗英译中的文化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碧霞;从文学文体学视角研究杨宪益《红楼梦》汉诗英译的艺术[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8 肖燕姣;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玲;论《红楼梦》杨宪益英译本中诗歌的翻译补偿策略[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10 黄晓丽;杨宪益、戴乃迭翻译活动与翻译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88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688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