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品牌的风格与文化内涵之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时尚品牌的风格与文化内涵之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雅与俗 格调与表征 品牌个性 自媒体 言语形式与权力
【摘要】:论文的标题是“时尚品牌的风格与文化内涵之研究”,什么是风格?风格的影响力则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出发点于此出现。围绕这种影响力,在时尚设立的坐标群里寻找风格的位置将成为难点,因为定位决定属性,时尚设计的范畴永远是处在动态平衡之中的,因为这就好比婚礼中新娘身着的婚纱,婚礼本身作为一种形式,已经出现了被婚纱喧宾夺主的潮流,于是比较在其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从而引发关于婚纱具体应该以何种风格呈现的问题——你穿什么决定了你属于何种风格,看似中立的态度其实已经潜在地在替每一种选择做分门别类的工。同理,一个手袋,一双鞋,一种言行举止,一种好恶,都将每个人自身定位在一个明确的社会位置之上——社会分类、分工、定位、定性,风格在其中扮演着一种逻辑推演与定性的角色。风格一词没有因为最初在文学,电影等艺术领域被广泛应用而为人们熟知。人们对这个概念还是很模糊的,当问及某部电影本身的风格是什么,或一本书的艺术风格在于什么时,我们事实上并不清楚什么是风格,且也不清楚如何定义风格,定义本身是否会变化?等等。这里必然牵扯到对“风格”意义的历史生成与演变、在当下语境下的定义、居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对风格共同特质的关注。首先就探究“风格”这个词的来源而言——自古至今风格的形成是从何时开始的。启蒙时期伏尔泰回答了什么是“风俗”,但它仅仅是作为风格构成的一个历史原因,风俗会伴随历史前进在一般的关系上发生变化,它拥有某种共识作为前提,是一种风格形成的必要前提,但风俗只能从一个角度帮助我们了解自身时尚样式得以这番的来自地理、种族、价值观的启示,而事实上我们更需要了解影响造成风俗诸种原因中可以被定性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个原因决定了一定时空条件下,我们恒定不变且区别于他者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特质可以以一种具体形式被保存、延续下来,所以研究风格,就要以风格形成为开端,要以此为开端就必须寻求事物差异中辩证统一的过程,风格构成了共同的集合,共同的趣味,甚至共同的社会集群,从风格依附的社会存在角度看,这一共性反过来也决定了社会人存在的阶层、身份会在风格形成的进程中被固化。其次,风格形成的过程不是偶然的,就像关注人的成长的进程一样,在寻根溯源的基础之上找出风格诞生的不同历史维度,并从这些历史维度中找出影响风格形成的共同原因,这将决定在当今有关风格“存在感”体验最为强烈的时尚设计领域中,哪些隐藏在风格背后的原因主宰着时尚设计的发展潮流与趋势,无论这种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至少都能理解为何时尚设计的最直接的目标,无一不是通过品牌打造来塑造自身的价值,并且必然要借助唯一的风格来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因为风格包含了群体的共识就意味着接纳了差异,但差异各方矛盾的统一并不影响风格的诞生,恰恰相反,各矛盾的妥协才是风格产生的动力,其中必然有话语权上的轻重缓急,必然是一部分的引领与另一部分的随从。其三,在意识到这种关于风格的话语权上的轻重缓急,我们需要回顾风格在文学艺术中展现自身的方法上的特点。这看似与时尚界无关,但风格在文艺学也同样会做出取舍,这就像古典主义接受浪漫主义挑衅,与新古典主义羸弱的反击那样的历史,说明风格时刻处在这样的争夺拉锯之中。如果将时尚设计视作与文学艺术一样的,是拥有某种类文本化的实体的话,那么理解风格自我呈现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实体化”,或者说“符号化”建构与权力身份塑造的过程。如果放置入生产环节来看,也就是品牌资本化的过程。风格不是某个事物的存在,尤其不是品牌塑造的目的与原因,而只是表征背后话语权力的消费品。通过对几种品牌的调研与市场分析,可以进一步确认一个事实——购买换取“风格”的消费者并没有真正享受到风格带给自身的身份象征,自身不过是品牌的代言,“风格”符合权力表征中符号理论的典型范例。只不过,需要追问的是风格是如何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符号?这个转化的过程不仅仅要从每一个品牌历史发展进程的时间流中去寻找原因,还要从典型品牌市场战略,其资本运作基本原理,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把握等环节入手,因为符号化的本质是“具体感性形式确立”与“表象的意义生成”二者的有机统一,形式构造中每一部分的选择,比如色彩、款式、数量等,及其被赋予的社会共识,等等诸多原因,建构成针对受众的权力与消费场域,这个场域是不断变化,但又处在动态平衡之中的,诸如很多著名品牌,他们既保持了自己的特点,又能够根据时代不同而不断的变化,从而引领时尚的潮流。这种不断变化就是在不断充实、丰富、调整这个专属于品牌其自身“场域”中的每一个符号,风格在场域中保持着变与不变的自主权力意识,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只需要一个标志,但又在不断改变着自身的设计风格。为将此文的符号权力表征与风格的关系诠释得更为详尽,笔者将会结合最具特点的品牌,切入点将从美国校园风着手,扩展到代表中产阶级的品牌,同时兼顾小众品牌,具有颇受非议的“同志”倾向的品牌等等,从而来说明符号化的权力表征,才是风格在时尚设计与品牌塑造中扮演的角色的本质,也是“风格”带给人不自由的矛盾的地方——群体性力量即力求要打造专属自身的风格对抗某种风格,但那只是以消解自身自由为代价的抵抗,最终还是要被一种社会化的符号同化统摄,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是社会人,就无法摆脱风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完全丧失了自我表达的意愿,风格不能占有,而应该是驾驭其为我所用,恰如权力的占有会走向话语霸权,但权力为我所用则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关键词】:雅与俗 格调与表征 品牌个性 自媒体 言语形式与权力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0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奢侈品牌与风格11-20
- 第一节 什么是风格11-14
- 1.受众与功能11-13
- 2.时尚与经典的比较13-14
- 第二节 时尚品牌设计的“风格”14-20
- 1.作为一种消费者能辨认出的格调14-16
- 2.直观与印象的塑造16-20
- 第二章 品牌风格作为品牌个性在奢侈品中的创造性流露20-27
- 第一节 创造即创造风格20-21
- 第二节 利益的外部逻辑:风格的统一性21-24
- 1.文本内容的再创造21-22
- 2.消费与权力的转化22-24
- 第三节 作为主观符号系统的风格24-27
- 第三章 品牌风格的文化意蕴——比艺术风格更为独特的言语形式27-37
- 第一节 主观性解读与意义阐释结构27-30
- 第二节 品牌风格语言的观念传达30-37
- 1.语言形式的边界与比较30-32
- 2.语言结构的自我生成32-35
- 3.解析“呛口小辣椒”的idea品牌战略35-37
- 第四章 风格作为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37-45
- 第一节 媒介、时尚与风格38-42
- 第二节 身体的(符号)外化与风格消亡42-45
- 第五章 结语——从文艺风格到品牌风格45-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王芳;粟向;;诗歌功用刍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高超;;基于区域视角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5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范明献;;新时期中国传媒现代化转型的现代性评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海娟;从百年奥运看运动服装与时尚的融合[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亚丽;苗绣艺术及其工艺在高级时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苏君;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王敏;符号学视野下的城市文化元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10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710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