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非构思写作学”与“时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阅读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20:28

  本文关键词:“非构思写作学”与“时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阅读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阅读 默会认识论 赋形思维 路径思维 时空美学


【摘要】:文学阅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对其的研究,按照西方的分类来讲,经历了作家中心论到作品中心论,再到今天的读者中心论。每一次的发现与改变都有着深刻的意义,每一种观点都有其重大的作用。近代接受美学及其发展理论更是将读者地能动性拔高到了一定的地位。但是,阅读是一个获得文本意义、领悟作品中的美的过程,不顾文本的客观性而一味去强调接受主体的能动性作用,极易陷入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深渊。因此,本文认为,文本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本意,才能更好的实现阅读的价值。要寻求的作品的本意,我们要先去探索在作品中作家是通过怎样的思维模式来表达出来其思想的,又是怎样表达的。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文学阅读的过程理解为分析作家写作的思维的过程,探求文本的意义并鉴赏作品中的美。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论述。本文的绪论部分,侧重梳理述评接受美学及其发展的理论,对我国文学阅读的影响,以及对其的批判与反思。包括问题的提出、目前研究现状的分析评价以及反思。第二章是对于文学阅读的介绍。文学阅读的几个类型以及文学阅读是一个获得文意然后进行审美和批评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作家思维的过程。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论述了阅读其实是理解写作思维的过程这一观点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叙述。默会知识理论中“附带觉知”对“焦点觉知”的决定性作用,启示了我们思维的研究;最后介绍了赋形思维控制下的路径思维这一阅读的内在思维机制。第四章主要谈论了文学阅读的审美问题。阅读离不开鉴赏,离不开对美的发现,由此便涉及到了写作美学的问题。作品中的美是通过直观或者是折射所表达出来的作家的心灵时空,时间之美的节奏和空间之美的境界便是其表现。
【关键词】:文学阅读 默会认识论 赋形思维 路径思维 时空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8
  • 1.1 缘起,研究背景9-10
  • 1.2 有关接受美学理论及其研究现状10-16
  • 1.2.1 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10-13
  • 1.2.2 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状况13
  • 1.2.3 接受美学理论的缺陷及对其的批判13-16
  • 1.3 研究的理论武器及可行性分析16-18
  • 2 文学阅读的类型与过程18-29
  • 2.1 文学阅读的类型18-23
  • 2.1.1 消遣式阅读18-19
  • 2.1.2 知识获取式阅读19-20
  • 2.1.3 鉴赏式阅读20-21
  • 2.1.4 研究式阅读21-22
  • 2.1.5 批评式阅读22-23
  • 2.2 文学阅读的过程模型23-26
  • 2.2.1 文意获得23-24
  • 2.2.2 文学审美24-26
  • 2.2.3 文学批评26
  • 2.3 阅读是创作的逆行26-29
  • 3 文学阅读思维操作机制29-47
  • 3.1 从默会论知识谈起29-32
  • 3.1.1 人类的两种知识29-30
  • 3.1.2 默会性知识的两种结构要素:附带觉知和焦点觉知30-32
  • 3.2 阅读行为的默会认识原理32-36
  • 3.2.1 阅读行为中的附带觉知32-35
  • 3.2.2 非构思阅读的理论35-36
  • 3.3 显化阅读附带觉知,重新感受作品写作思维36-47
  • 3.3.1 运用赋形思维进行整体感知37-42
  • 3.3.2 运用路径思维进行分析追问42-47
  • 4 文学阅读的审美内在机制47-71
  • 4.1 文学阅读的“美的规律”48-51
  • 4.2 文学阅读的时间之美:节奏美51-56
  • 4.2.1 节奏的概念51-52
  • 4.2.2 文学阅读中的节奏之美52-56
  • 4.3 文学阅读的空间之美:境界美56-63
  • 4.3.1 境界的概念56-57
  • 4.3.2 文学阅读中的境界之美57-61
  • 4.3.3 作家的生命理想和自由的第二次表达61-63
  • 4.4 文学阅读两种审美思维方法的表现形式63-71
  • 4.4.1 直观的审美思维方法63-66
  • 4.4.2 折射的审美思维方法66-71
  • 结语71-72
  • 参考文献72-78
  • 附录78-96
  • 致谢96-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根生;;低俗的品位 严峻的挑战——论大学生文学阅读的负面效应及对策[J];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王菱;何胜莉;;四川高校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调查[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03期

3 蓝彬;;谈文学阅读的对话本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02期

4 张炜;;美好的文学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08期

5 周慧虹;;在夹缝中推进传统文学阅读[J];青年作家;2013年07期

6 符有明;;读者的文学阅读个性[J];写作;2002年23期

7 符有明;论读者文学阅读的特质[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8 邓彤;高中生古典文学阅读状况调查[J];语文建设;2004年05期

9 左汉林;《文学阅读学》对古代文学作品解读的方法论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李铁生;越来越高尚的阅读——评《文学阅读学》[J];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旭东;重视儿童的文学阅读[N];太原日报;2007年

2 金开诚;文学阅读学: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曾衡林邋通讯员 龚军辉;首个少儿文学阅读创作基地挂牌[N];湖南日报;2007年

4 袁跃兴;文学阅读浅俗化的忧虑[N];团结报;2012年

5 六盘水市第三中学 张素;网络时代中学生的文学阅读[N];贵州民族报;2014年

6 袁跃兴;文学阅读浅俗化的忧虑[N];深圳特区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王国平;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活力依旧[N];光明日报;2012年

8 记者 陈香;曹文轩反对文学阅读的“恋思癖”[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谢乐军;湖南成立少年儿童文学阅读创作基地[N];文艺报;2007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吴越;当下文学阅读是要有“慢餐”的[N];文汇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春英;“非构思写作学”与“时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阅读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2 蒋金玲;网络文学阅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陈蕊;小学生在家庭中的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4 蔡登秋;论网络时代的文学阅读[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谭晨;论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文学阅读”[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胡伟东;近现代报纸副刊对文学阅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4年

7 曾婕薇;中学生非文学阅读的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8 朱丽丽;文学阅读后活动对高中生英语阅读兴趣与理解力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纪洁明;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阅读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祝禧;儿童的文学阅读审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38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738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b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