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理论与新闻本性重估
本文关键词:文学性理论与新闻本性重估
【摘要】:在传统观念中,新闻与文学是泾渭分明的。这种对立一方面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则是信息功能与情感功能的对立、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对立;前者是性质论,后者是功能论。最能代表以上传统观念的当属新闻专业主义,它将客观、真实、中立视为新闻报道的目标,并形成一套规范,力避文学性。但借由文学性理论的视野来考察新闻与文学时,以上传统观念并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索绪尔的语言学创见首先从语言的不及物性上打破了新闻真实的神话;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理论则打通了文学与非文学领域互渗的节点;海登·怀特以隐喻、换喻等转义模式指出文学性是情节编织和转义模式,没有文学性就没有历史文本;而在罗兰·巴特、乔纳森·卡勒等人关于文学性的探索中,界限消弭了,文学性彻底逸出了狭义文学的概念范畴。文学原先据守的建制性界限失去合法性基础,将新闻本性归结于客观性、真实性从而与文学的主观性、虚构性相对立的传统观点就失去了理论依据。文学性作为新闻的本性既不能回避,也无法消除,它不但不悖于新闻的真实性追求,反而深化了新闻真实。新闻本性上的文学性在实践操作层面也是显而易见的。新闻本身便是一种叙事,是陌生化和复义化的语词创造,是在意义的生成与品味上拥有多重蕴涵的“开放的作品”最终,对新闻本性上的文学性的考察,既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新闻文本及其运作,也会发现新闻文本所具备的丰富的可能性:它不但是对“真”的无限追求,也是对“美”与“善”的实现。文学性通过形象化的真实和身体化的体验实现了新闻文本的美;而人情味的加入也使其在诗性正义的维度上促进着社会正义,从而实现了新闻的善。但是,应当警惕的是,新闻文本的文学性也会给予当今消费社会中的一些投机分子“夺人眼球”、“哗众取宠”的机会,他们在文学性操作中使新闻文本出现了米兰·昆德拉所探讨过的“媚俗”,同样值得深入探究。
【关键词】:新闻 文学性 语言 叙事 语言论转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2;G210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10
- 引言 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10-13
- 第一章 传统的观念:新闻与文学对立13-24
- 第一节 性质的对立14-17
- 一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14-16
- 二 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对立16-17
- 第二节 功能的对立17-21
- 一 信息功能与情感功能的对立18-19
- 二 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对立19-21
- 第三节 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与表现21-24
- 第二章 重估的学理点:文学性理论24-57
- 第一节 历史的理据24-46
- 一 语言的非及物性26-30
- 二 文学性作为言语交流要素30-36
- 三 新闻作为历史初稿与历史作为文学虚构36-41
- 四 作为建构力量的文学性41-46
- 第二节 逻辑的理据46-57
- 一 必要条件:界限反思与文学性进入新闻47-52
- 二 充分条件:文学性不悖于却深化着真实性52-57
- 第三章 更合理的观念:新闻的文学性57-105
- 第一节 新闻中文学性要素的具体考察58-84
- 一 讲故事:叙事的创造58-69
- 1、时序59-62
- 2、视角62-66
- 3、声音66-69
- 二 语词的编排设计:凸显能指69-76
- 1、陌生化69-73
- 2、复义化73-76
- 三 言外之意:意义的生成与品味76-84
- 第二节 新闻中文学性的积极意义84-101
- 一 真中有美85-92
- 1、形象化的真实85-89
- 2、身体化的体验89-92
- 二 真中有善92-101
- 1、人情味93-98
- 2、社会正义98-101
- 第三节 新闻中文学性的消极可能101-105
- 结语105-107
- 主要参考文献107-113
- 后记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军艺;张增吉;;浅谈网络新闻文本符号语言的特点[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10期
2 李法宝;;论微博新闻文本的共时性叙事[J];写作;2013年Z3期
3 贺建平;新闻文本的建构与解读——评费斯克的新闻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郭毅;;超链接在网络新闻文本写作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5 闫斐;谭媛媛;;新闻文本的话语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0年14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贺春禄;;报纸科技新闻文本的受众解读[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陶建杰;;台湾主流报纸对“嫦娥一号”的报道研究——以新闻文本框架建构为视角[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天策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多研读新闻文本[N];中华新闻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发友;新闻文本显性状态及其潜在张力[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茜;新闻文本歧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仕东;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分析[D];河北大学;2005年
3 黄璀;意义的建构与流通:基于新闻文本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李瑞芳;框架与新闻文本之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许桃;“市民报”社会新闻文本的叙事分析[D];重庆大学;2006年
6 陈飞凤;新闻文本的语篇功能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7 姜姗;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8 朱未;昆明“3.01”事件的新闻文本分析[D];云南大学;2015年
9 冯亮祖;基于情感关键句的新闻文本情感分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10 黎宇文;媒介融合下报纸新闻文本变革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74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774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