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因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02:37

  本文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因素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艺术专业大学生 动机减退 动机减退因素 英语学习


【摘要】: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随着动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动机的相反面即动机减退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但是,以往与动机减退有关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学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鲜有针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引起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因素。本研究设计了四个研究问题:1.影响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因素是哪些?2.动机减退因素在男女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3.动机减退因素在不同英语成绩组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4.动机减退因素对英语成绩是否有预测作用,能否建立回归模型?某民办本科院校的135名艺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问卷通过了信度与效度的检验,调查问卷的数据运用SPSS 20.0进行了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问卷调查结束后,有6位经历过学习动机减退的学生参与了访谈。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导致艺术专业学生动机减退的因素有八个,分别是:失败的经历、兴趣与目标的缺失、课堂教材、学习策略的缺失、学校设施不足、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习气氛。其中,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动机减退影响最大,而失败的经历、学习策略的缺失、课程设置以及学习气氛也对学生的动机减退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虽然艺术专业学生倾向于将自身动机减退归因于外部因素,但是本次研究中的内部因子比例远高于国内外同类研究。2.男女学生在学校设施不足以及学习气氛这两个因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且男生受学校设施不足以及学习气氛因素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女生。3.除了学校设施不足外,其他七个因素对高、中、低三个分数组的学生影响程度均存在差异,高分组将动机减退归因于教学方式这一外部因素影响,而中间组与低分组将动机减退归因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4.在动机减退因素中失败的经历以及兴趣与目标的缺失这两个因素对学生英语成绩具有预测力,并且能够建立回归模型。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以便阻止学生学习动机减退的发生,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教学建议包括:加强课堂互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开展学习策略训练、制定适当的目标、采取自我激励策略、设置个性化的课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生 动机减退 动机减退因素 英语学习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9.3;J0-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6
  • 第一节 选题背景12-13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4
  • 一、研究的目的13
  • 二、研究的意义13-14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5
  • 一、研究内容14
  • 二、研究方法14-15
  • 第四节 论文框架15-16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6-28
  • 第一节 概念界定16-18
  • 一、动机16
  • 二、二语学习动机16-17
  • 三、动机减退17-18
  • 第二节 理论基础18-22
  • 一、归因理论18-19
  • 二、三层次二语动机理论19-20
  • 三、二语学习动机过程导向模式20-22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22-28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22-24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24-28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28-32
  • 第一节 研究问题28
  • 第二节 研究对象28
  • 第三节 研究工具28-29
  • 一、问卷28-29
  • 二、访谈29
  • 第四节 研究过程29-32
  • 第四章 研究结果32-54
  • 第一节 问卷数据分析32-48
  • 一、问卷描述统计32-33
  • 二、因子分析和结构效度33-37
  • 三、信度分析37
  • 四、动机减退因素的均值分析37-38
  • 五、男女生动机减退因素的独立样本T检验38-40
  • 六、不同成绩组学生动机减退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40-45
  • 七、动机减退因素与成绩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45-48
  • 第二节 讨论48-54
  • 一、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减退因素48-50
  • 二、动机减退因素在男女生之间的差异50
  • 三、动机减退因素在不同英语成绩组学生之间的差异50-51
  • 四、动机减退因素对英语成绩的预测以及回归模型51-54
  • 第五章 对教学的启示54-60
  • 第一节 给教师的建议54-56
  • 一、加强课堂互动54-55
  • 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55
  • 三、开展学习策略训练55-56
  • 第二节 给学生的建议56-58
  • 一、制定适当的目标56-57
  • 二、采取自我激励策略57-58
  • 第三节 给学校的建议58-60
  • 一、设置个性化的课程58
  •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58-60
  • 第六章 结语60-62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60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60-61
  • 第三节 后续研究的建议61-62
  • 参考文献62-68
  • 附录一68-70
  • 附录二70-72
  • 附录三72-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才英;;激发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六种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4年27期

2 李向红;英语教师的素质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刘晶,周亚峰;浅谈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3期

4 彭正良,钟玉国;怎样激发大学新生的英语学习动机[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于巍;积极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祝红兵;王丹;;谈如何激发中医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J];职业技术;2006年12期

7 张成伟;黄良广;;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分析及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李俏梅;;学员英语学习动机激发之管见[J];武警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9 刘伟荣;常蕾;;扩招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田婕;;探讨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及相关措施[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圣薇;郑晓边;;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策略与成绩的相关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何江玲;;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A];2014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李运佳;周仁锐;;高中生自我认同变化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孙宁;;职业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相关性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5 黄清华;周雷;高一虹;;“新东方”学员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仙桃市新里仁口中学 邓念姣;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策略[N];学知报;2010年

2 李蓉;浅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N];伊犁日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昆;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寒淑;激发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2 沈文燕;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学习动机与词汇广度、深度的关联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罗艳平;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高园园;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燕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衰退现象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艳红;职业中专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永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态度及需求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巴登·傲吐红;激发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乌音嘎;正蓝旗蒙古族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因素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75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775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9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