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文学及其在中国的译介
本文关键词:津巴布韦文学及其在中国的译介
【摘要】:津巴布韦文学作为非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绍纳语文学、恩德贝莱语文学和英语文学三部分组成。其中,津巴布韦英语文学的发展更为丰富多彩,经历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萌芽期,20世纪50-70年代的成熟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独立后的繁荣期三个阶段。津巴布韦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对较少,以英语文学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后,中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空白,直至21世纪初才又重新有所发展。总体来说,中国对津巴布韦文学的译介存在译介数量少、译介缺失、作家及作品名翻译未形成统一标准、专门研究性论文缺乏等特点。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津巴布韦 非洲文学 中国 译介 研究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自设资助项目(FYZS201413)
【分类号】:H059;I0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津巴布韦共和国(Republic of Zimbabwe)位于非洲东南部,人口约1300万(2008年),其中黑人占总人口的99%,主要有绍纳族(Shona,占79%)和恩德贝莱族(Ndebele,占17%)两大民族。英语是津巴布韦的官方语言,主要语言还有绍纳语和恩德贝莱语。津巴布韦有58%的人口信奉基督教,40%信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文放;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01期
2 朱丽娟;赵沛林;;幻象式对巂运动——一种文学发展模式[J];文艺争鸣;2011年07期
3 赵炎秋;文学传统与文学创新[J];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04期
4 张荣翼;文学氛围中的文学流变[J];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5 ;全球化与文学传统[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6期
6 赵炎秋;论网络传播对文学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4期
7 姚文放;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J];学习与探索;2000年03期
8 董学文,张永刚;文学价值生成总论[J];学术界;2000年06期
9 刘忱;;文学作为一种滋养[J];学问;2001年03期
10 杨政;文学的困惑与网络文学[J];当代文坛;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畅;;市场经济与文学传统——关于文学的困境与出路问题的辩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陈晓明;;文学:一种奇怪建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陈雅蜜;赵琳娜;;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伊哈布·哈桑;罗坚;;一个批评家的表白,或对文学的抵抗[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5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天助;;茅盾进化文学观析辩[A];茅盾研究(第七辑)[C];1999年
7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永兵;文学基本理论建设的新思路[N];文艺报;2001年
2 南帆;文学的潜能[N];人民日报;2011年
3 李一俊;如此引领的文学之旅未必真实[N];中国艺术报;2014年
4 雷达;当今文学审美趋向辨析(下)[N];光明日报;2004年
5 陈福民;文学需要市场但不等同于市场[N];文汇报;2004年
6 曾大兴 广州大学中文系;构建文学地理学“立体图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问 徐芳 答 张新颖;文学研究就是爱文学的方式[N];解放日报;2014年
8 李洱;作家与传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全国政协委员 包明德;时常读读文学经典[N];中国艺术报;2008年
10 记者 叶君 实习记者 刘海波;人性的解放:贯穿文学的主线[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2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3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当代文论话语中的文学传统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衡云云;论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文学情感[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艳;从文学惯例探究文学性[D];西北大学;2008年
4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何远强;文学翻译本质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涛;文学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延续[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杨拓;赛伯空间的精神之旅[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志高;文学是人的艺术化符号存在方式[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9 孙燕燕;现代性视域下文学与政治关系模式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10 孙珍;《论文学空白》[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78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778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