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达诂”说与伽达默尔阐释理论之比较
本文关键词:“诗无达诂”说与伽达默尔阐释理论之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诗无达诂” 伽达默尔 阐释理论 共性 差异性 异质互补
【摘要】: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家的重要代表,他针对《诗》学研究提出了“《诗》无达诂”的解经原则,由于这一原则触及到文学释义活动的本质规律,于是在后世文人的不断深化发展下渐渐演化为“诗无达诂”说,成为我国释义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伽达默尔作为西方诠释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其阐释理论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对西方乃至世界的文学诠释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无达诂”说与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在内涵方面存在着很多相通之处。但由于二者根植于异质的文化土壤中,分别承载着各自特殊的文化心理,又表现出一定的相异性。文章首先在全面梳理及分析“诗无达诂”说与伽达默尔阐释学两大释义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究这两种理论关于读者与文本阐述的共通之处;其次深入挖掘二者在理论内涵实质、文本意义生成方式及追求目标方面的差异性;最后在二者差异性的基础上从哲学、思维、文化等方面探析造成差异的本质原因。对“诗无达诂”说与伽达默尔阐释理论的比较分析,一方面,有助于以伽达默尔阐释理论体系为参照重建我国释义诗学;另一方面,在比较的基础上彰显我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以弥补伽达默尔乃至西方释义理论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诗无达诂” 伽达默尔 阐释理论 共性 差异性 异质互补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0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一、选题缘由7-9
- 二、研究综述9-13
- 第一章“诗无达诂”说与伽达默尔阐释理论13-26
- 第一节“诗无达诂”说13-21
- 一、“从变”15-18
- 二、“从义”18-21
- 第二节 伽达默尔阐释理论21-26
- 一、“前见”21-22
- 二、“效果历史”22-24
- 三、“读者”与“文本”的关系24-26
- 第二章“诗无达诂”说与伽达默尔阐释理论的异同26-46
- 第一节“诗无达诂”说与伽达默尔阐释理论的共通性26-35
- 一、文本的开放性与动态性26-29
- 二、读者的历史性与主体性29-31
- 三、文本与读者的相互关系31-35
- 第二节“诗无达诂”说与伽达默尔阐释理论的差异性35-46
- 一、从变从义与填补空位:内涵实质相异35-38
- 二、循环发展与线性发展:生成方式相异38-42
- 三、道德伦理与本真意义:追求目标相异42-46
- 第三章“诗无达诂”说与伽达默尔阐释理论产生差异的原因46-56
- 第一节 认识论差异46-49
- 第二节 思维方式差异49-51
- 第三节 人本观念差异51-53
- 第四节 哲学追求差异53-56
- 结语56-59
- 参考文献59-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汝煜;也谈“诗无达诂”[J];名作欣赏;1983年03期
2 韩旭;;也谈“诗无达诂”[J];基础教育论坛;2013年31期
3 胡德刚;;诗歌的欣赏原则:“诗无达诂”[J];文教资料;2008年31期
4 王星;;提倡多样化解读——诗无达诂[J];新高考(高一版);2008年01期
5 姚艳慧;;试论“诗无达诂”[J];语文学刊;2011年20期
6 付春辉;;论“诗无达诂”[J];金田;2013年09期
7 张承凤;评“诗无达诂”说[J];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8 邓新华;论“诗无达诂”的文学释义方式[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李天纲;;在边缘地带作业 由“诗无达诂”想到的[J];书城;2000年11期
10 李妙玲;;浅论“诗无达诂”说[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夫刚;;文学的真相或曰诗无达诂——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驻校诗人创作研讨会书面感言[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 法学博士 王彬;法学的诗性[N];检察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曼;“诗无达诂”说与伽达默尔阐释理论之比较[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26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26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