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与“灵韵”研究
本文关键词:“韵味”与“灵韵”研究
【摘要】:“韵味”作为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涉及范围包括文学、美学、绘画、书法、音乐、建筑、戏曲、影视等领域。历经千载,从先秦、魏晋、唐宋至明清,“韵味”已成为评判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灵韵”(Aura)在本雅明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因在汉语里没有对应的翻译,我们今天可将它译为:光晕、气韵、意韵、光环等。“韵味”与“灵韵”,作为东西方文论的重要概念,在诸多方面极具相似之处。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产生的“韵味”与“灵韵”,深受东西方古典文化的熏陶。同其它审美范畴一样,二者有其自身的文化个性、审美特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的商业作品走入大众视野,艺术曾经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经典法则、传播媒介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雅、经典、崇高、回味无穷等词汇的解体与颠覆都在昭示着“韵味”、“灵韵”的渐行渐远,二者在社会疯狂的商业价值追逐过程中,渐渐淡出人们的审美领域。本文的主旨即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对“韵味”与“灵韵”的产生及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并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分析“韵味”与“灵韵”的独特魅力。最后,结合当代的文学作品、影视剧作品,探究传统“韵味”与“灵韵”消逝的原因,从而引发观者对当下艺术进行重新思考。
【关键词】:“韵味” “灵韵” 现代视域 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14
- 第一章 “韵味”与“灵韵”的审美文脉14-29
- 第一节 “韵味”的历史渊源14-21
- 一、“韵味”的产生14-17
- 二、“韵味”的美学演进历程17-21
- 第二节 灵韵的美学发轫21-25
- 一、灵韵的产生21-23
- 二、机械复制方式中艺术的转变23-25
- 第三节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韵味”与“灵韵”25-29
-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衍生的共融25-27
-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的差异27-29
- 第二章 “韵味”与“灵韵”的审美内涵29-40
- 第一节 “韵味”的审美品格29-35
- 一、“韵味”的审美特征29-31
- 二、“韵味”的获得31-35
- 第二节 “灵韵”的文化个性35-40
- 一、“灵韵”的审美特性35-37
- 二、“灵韵”与创作者37-40
- 第三章 现代艺术中“韵味”与“灵韵”的消逝40-50
- 第一节 “韵味”说的独特贡献40-43
- 一、“韵味”说的流传及影响40-42
- 二、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韵味”42-43
- 第二节 “灵韵”的消逝43-46
- 一、现代艺术中“灵韵”的消逝44-45
- 二、从“灵韵”到“震惊”45-46
- 第三节 寻回来时的路46-50
- 一、现代电影艺术中的“韵味”47-48
- 二、对“灵韵”的重新审视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5-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谋;本雅明之死[J];读书;2003年02期
2 罗如春;灵韵脉脉尽氤氲——论本雅明的“灵韵”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003年S1期
3 斯蒂芬·布隆纳;朱宁嘉;;修复碎片:瓦尔特·本雅明的救世唯物主义(第一部分)[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4 马友平;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对本雅明“美”的独特含义的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赵勇;于闽梅;;笔谈:特定历史境遇中的本雅明[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2期
6 李云刚;;整合还是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之争[J];求索;2007年03期
7 纪逗;;本雅明的历史观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3期
8 刘思聪;;震惊体验与艺术的政治化潜能——本雅明论电影与摄影[J];文艺评论;2008年03期
9 马大康;张书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技术——本雅明论艺术与技术[J];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10 张典;;本雅明的救赎历史观[J];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孙斌;张艳芬;;从叙述的没落到电影的兴起:对本雅明美学思想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C];2013年
5 陈祥勤;;神性语言、柏拉图理念和历史的弥赛亚救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的神性基础[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展;本雅明的天使[N];中华读书报;2014年
2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3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4 谭小歌;抗拒机械[N];光明日报;2009年
5 赵武平;“波西米亚人”本雅明的幻灭[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7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陈鸿;他在莫斯科流露天真[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杨栗(书评人);“摄影”的野心[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10 孙斌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拉得更近与看得更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4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辉;困与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论的精神视域[D];青岛大学;2010年
2 马友平;拯救与回归——本雅明现代艺术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范英豪;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5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7 姚云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瑞新;论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张亮亮;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6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2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