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黑夜漫游》与《追忆似水年华》的互文关系——兼论塞利纳小说的“颠覆性”
本文关键词:《茫茫黑夜漫游》与《追忆似水年华》的互文关系——兼论塞利纳小说的“颠覆性”
更多相关文章: 塞利纳 《茫茫黑夜漫游》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互文性
【摘要】:20世纪法国作家塞利纳曾被誉为"平民普鲁斯特"。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塞利纳的作品与普鲁斯特的作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塞利纳在《茫茫黑夜漫游》中通过时间与空间的混淆、特殊时间观以及回忆在《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重要作用再现了普鲁斯特式的时间;普鲁斯特的女性形象塑造和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在塞利纳的《茫茫黑夜漫游》中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得到了转化和吸收。《追忆似水年华》无疑为《茫茫黑夜漫游》的中的时间表现和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参照。塞利纳以普鲁斯特的创作方式淋漓尽致地言说了与普鲁斯特截然相反的思想观念,针锋相对地对以普鲁斯特为代表的文学经典进行讽刺和调侃。塞利纳通过以口头语言进行创作,以狂欢视角进行观察,以"卑贱"颠覆了高雅,冲击了传统文学经典中的文学观和道德观,还原了世界的真实。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塞利纳 《茫茫黑夜漫游》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互文性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塞利纳小说研究”(项目编号:11CWW020)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留学基金支持
【分类号】:I565.074
【正文快照】: 法国作家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面和其口语风格著称。自其作品被收入“七星文库”①以来,塞利纳在法国文学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法国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塞利纳与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是法国20世纪两位最杰出的小说家。[1]1270从表面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晶;;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文丽;;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话语的形成——对《邓小平文选》第2卷的重新解读[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郭华;;从“就近入学”到“初中建设工程”——关于北京市初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5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龙扬志;;一部诗剧与一个诗人的创作史[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9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U,
本文编号:1046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4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