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喜福会》中四位女性成长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06:23

  本文关键词:《喜福会》中四位女性成长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喜福会 跨文化交际 成长小说 文化因素 冲突 和解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裔小说在美国文坛中崛起并备受关注。其中谭恩美的《喜福会》一出版就受到文学评论界和读者的好评。许多评论家已经从各种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解读,但从成长主题对作品进行的解读还比较少。《喜福会》所讲述的是四个家庭中四个女儿在从母女间的矛盾和冲突中迷失然后在母女关系逐渐变得融合中认识自我的成长故事。 本研究重在探讨女儿为什么与母亲产生冲突从而导致迷失的,以及她们如何解决矛盾达成成长的。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诠释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成长小说和何敏智的研究成果为框架,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语言,价值观和信仰这四个方面,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六次,共抽取38个语料,运用跨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高低语境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喜福会》中女儿们的成长过程是女儿与母亲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也是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历程。在小说中,母女两代人从误解、冲突到沟通和理解,不仅折射着东西方文化互相碰撞、沟通和交融的历史,也预示着在全球化时期,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相互共存应采取的态度—理解、沟通与信任。
【关键词】:喜福会 跨文化交际 成长小说 文化因素 冲突 和解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bstract3-5
  • 摘要5-6
  • Contents6-8
  • 1 Introduction8-13
  • 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8-9
  • 1.2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9-10
  • 1.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0-11
  •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11
  • 1.5 Methodology11-13
  • 2 Literature Review13-26
  • 2.1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13-17
  • 2.1.1 Culture13-14
  • 2.1.2 Communication14-16
  • 2.1.3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16-17
  • 2.2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7-22
  • 2.2.1 Defin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8
  • 2.2.2 High Context Cultures vs. Low Context Cultures18-20
  • 2.2.3 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20-22
  • 2.3 Bildungsroman22-23
  • 2.4 He Minzhi's Research23-26
  • 3 Getting Lost in Conflicts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26-50
  • 3.1 Conflicts of Material culture26-27
  • 3.2 Conflicts of Ideological Culture27-48
  • 3.2.1 Conflicts of Language27-32
  • 3.2.2 Conflicts in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32-41
  • 3.2.3 Conflicts in Different Beliefs41-48
  • 3.4 Getting Lost in Conflicts48-50
  • 4 Growing up in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50-60
  • 4.1 Reconciliation of Languages50-51
  • 4.2 Reconciliation of Two Cultures51-52
  • 4.3 Reconciliation of Joy Luck Mothers and Their Daughters52-58
  • 4.4 Growing up in Reconciliation58-60
  • 5 Conclusion60-62
  • Bibliography62-65
  • Acknowledgements65-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6-6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太梅;;从走出家庭看西丽的成长[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疏荐;;从哈克贝利·芬到霍顿看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3 陈红霞;王琼;王燕;;《华女阿五》: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4 高洋;;抒写现代社会“畸人”的痛苦成长历程——评安德森短篇小说《我是傻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霍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6 王卫卫;;成长与顿悟——读欧茨的《我带你去那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任晓华;;论《小红马》的成长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8 陈婷婷;;《破戒》:一部典型的日本成长小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9 高辉;;《紫颜色》中西丽成长的正反面引路人[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李琳;;《华女阿五》:成长小说中的一朵奇葩[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海洋;;奇幻小说《坟场之书》之成长主题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2 穆重怀;新俄罗斯电影(1991-2008)的时代转型[D];辽宁大学;2011年

3 赵娟;中国近现代教育小说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陈佳冀;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D];上海大学;2011年

5 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影响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高小弘;成长如蜕[D];河南大学;2006年

7 王静;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齐亚敏;新时期小说中的未成年人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谈凤霞;“人”与“自我”的诗性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树苹;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燕秀丽;近三十年中国儿童成长小说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吕惠;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黄杨莲;论塞缪尔·巴特勒《众生之路》的成长主题[D];湘潭大学;2010年

6 邓荷;哈克的成长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阮晓静;在赎罪中成长:试析《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形象[D];兰州大学;2010年

8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9 王辉娣;岛上的迷途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康茜;外在成长与内在救赎[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47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47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6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