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克纳小说的语言风格
本文关键词:浅析福克纳小说的语言风格
【摘要】:福克纳是美国最负盛名的现代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人们已经在社会意义和政治层面上对福克纳的小说进行了很多研究,相比之下,关于其文本本身的讨论稍有欠缺。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挖掘福克纳小说的语言风格的多样性,总结出繁复、简洁、幽默、乡土、诗意等五个方面,并作出相应分析。
【作者单位】: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引言威廉·福克纳和马克·吐温、罗伯特·潘·沃伦一样,是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学术界几乎从未停止过对福克纳的讨论,美国与之相关的研究几乎成为了一种产业。这些讨论以对作品的翻译、分析、解读为主,主要围绕创作技巧、主旨涵义、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探究,而较少关注其小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碧晖;;从叙述视角聚焦《喧哗与骚动》的语言特点[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高奋,崔新燕;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李湘云;上帝的记号:福克纳“白痴”形象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余小倩;朱振武;;《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艳;;福克纳小说中的多重声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黄然;;从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看女性意识的觉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方钦;;多元批评视野下的“玫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在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杨燕;;危情玫瑰别样红——论艾米丽南方情结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许晓萍;;短篇小说《夕阳》的背景及人物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彩霞;;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文学王国的基督教图景[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六辑[C];2013年
3 顾祖钊;;“新理性主义”之我见[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6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8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岩;英雄·异化·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梅;无望的找寻与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露;《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原型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芳;《八月之光》的叙事结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晓燕;探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艺术[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7 周振琳;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模式[D];南昌大学;2010年
8 潘沛沛;现代基督的希望和拯救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雪;《八月之光》的存在主义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严青;论福克纳种族立场的模糊性[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北京国际福克纳研讨会综述[J];国外文学;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尚权;浅论个人语言风格的构成因素[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2 宗廷虎,李金苓;近百年我国语言风格学发展的新总结——《中国现代语言风格学史稿》序[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3 竺家宁;语言风格学之观念与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白雪;浅析语言风格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于年湖,高桂珍,于海英;论杜诗语言风格的选择与对立统一[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袁宏;;语言风格对新闻语体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年玉萍;;论豪放的语言风格[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杨春泉;周玉忠;;语言风格的翻译对策问题[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郭炎华;;论旅游景点门票的语言风格与翻译技巧[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胡文群;;试论杨志军小说的语言风格[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黎运汉;;四十年来语言风格定义研究述评[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林雯萍;;西方性别与语言风格研究的新视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徐炳昌;;关于作家语言风格研究方法的思索[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4 夏贵清;;融会贯通、形神兼备的翻译——杨岂深译本《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研究[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许向红;黄静仪;林莉蓉;林俊滨;杨健思;彭迈克;;「我的朋友自杀了!」——自杀对朋友影响的语言风格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焦振廉;;《备急千金要方》语言风格刍议[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丽娟;;从生态翻译学看贾平凹《天狗》的英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8 闫怀达;丁涛;;对毛泽东语言风格的认识[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春利;邓小平“语言风格”背后的“功夫”[N];组织人事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龚丹韵;网络语言何以大行其道[N];解放日报;2010年
3 余少雄;赏析两位伟人的语言风格[N];黄冈日报;2010年
4 王静怡;成功杂志应有什么样的语言风格?[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张召生 南阳市一高;政治课教学语言的风格美[N];学知报;2010年
6 晓白;汉语也有风格[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杨柳风;义理与辞章并重[N];学习时报;2010年
8 刘灵;“外行”冲击专业主持[N];中国艺术报;2001年
9 嘉宾 夏春燕 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 初中语文教师(以下简称夏) 王彬 省直机关公务员、高中生家长(以下简称王) 郭夏 都江堰光亚学校初中 二年级学生(以下简称郭)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陈宇(以下简称记);逃出网络的“新语言”[N];四川日报;2006年
10 姜小玲;文学翻译成“银发工程”[N];解放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乾坤;论文写作的语言风格论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婧;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词看中美语言风格与文化差异[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璐;儿童小说翻译中语言风格再现的策略[D];苏州大学;2013年
4 江永梅;论小说语言风格的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冯智娇;前景化理论视域下译者语言风格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季佼佼;《一个人的好天气》的语言风格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7 范昕;互文视野下的“张腔”语言风格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朱丹;《老子》的语言风格探析[D];湘潭大学;2008年
9 廖莉;从风格标记理论看《子夜》语言风格的传译[D];湘潭大学;2013年
10 温瑜;席慕容诗歌的语言风格解读[D];广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19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19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