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的互文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4 11:05

  本文关键词:《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的互文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文性 《时时刻刻》 《达洛维夫人》 人物 意象


【摘要】:《时时刻刻》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迈克尔·坎宁安于1998年发表的小说,该小说是以作家佛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为蓝本,,描述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普通一天的生活经历。这部小说情感充沛、语言简单,一经出版,就备受读者的欢迎,获得了1999年普利策小说奖。2002年,《时时刻刻》又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并搬上了荧幕,获第60届金球奖最佳电影奖。这部小说奠定了迈克尔·坎宁安在美国文坛的重要地位。并引起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对《时时刻刻》的研究,主要都是从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意象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而目前还很少有人将《时时刻刻》和《达洛维夫人》放在一起,用“互文性”方法进行研究。 本论文即尝试用法国后结构主义学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1966年提出的“互文性”理论,来解读小说《时时刻刻》,并探讨研究《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之间的联系。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及结论: 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是阐述互文性理论,对迈克尔·坎宁安及其小说《时时刻刻》进行简单的介绍,并概括国内外对两部作品的研究现状,从而提出从互文性视角下研究《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分为三章: 第二章主要阐述两部作品中意象上的互文性。意象上的互文主要有:花、战争、疾病和死亡、水。坎宁安在戏仿的基础上,对文本做出了现代性的思考。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两部作品中人物名称的互文,主要包括弗吉尼亚·伍尔夫;布朗夫人;克拉丽莎·沃甘。 第四章主要阐述两部作品中的写作手法的互文,主要从小说的名称、叙事结构,意识流写作手法和主题方面的互文性。 第五章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坎宁安对伍尔夫作品的戏仿,并说明其进行互文性创作的意义。并指明坎宁安并不是一味的对源文本进行毫无意义的重复,而是意义上的创新与突破。同时,坎宁安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设置安排,体现了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10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毅;李凡;;《时时刻刻》中原型意象解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宋涛;朱洁;;重塑经典——评后现代小说《时时刻刻》的互文性[J];电影文学;2008年01期

3 吕荷英;《时时刻刻》与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J];电影艺术;2003年04期

4 韩静;苏新连;;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时时刻刻》中的意象[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肖衡碧;;“陌生化”下的艺术之美——《时时刻刻》浅析[J];齐鲁艺苑;2009年05期

6 袁素华;;坎宁安《时时刻刻》的后现代互文策略[J];求索;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1222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22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8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