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厄特《儿童书》中的儿童身份
发布时间:2017-11-24 15:25
本文关键词:拜厄特《儿童书》中的儿童身份
更多相关文章: 拜厄特 《儿童书》 儿童身份 成人—儿童关系
【摘要】:A. S.拜厄特是英国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在小说、诗歌、文学批评等领域多有建树。其2009年近作《儿童书》被誉为继《占有》之后最引人瞩目的小说,获得当年布克奖提名,并获2010年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奖。小说讲述了维多利亚末期至一战后几个家庭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的发展变迁,其繁复的历史细节、纷杂的人物关系、和亦真亦幻的情节,引发了评论界的诸多关注。 儿童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时代关注的对象,《儿童书》中的儿童在欢愉的表象下,是失败的身份构建及其带来的迷失、痛苦和伤害。本文试图从“成人—儿童关系”的角度,分析儿童身份的失败构建及其背后成人的影响和操控。 除了引言和结语,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虚幻的身份”,运用拉康镜像理论等方法,解读因成人沉浸于想象世界,使儿童混淆想象和现实,将其身份建立在幻想之上,最终无法立足现实而走向毁灭的悲剧。第二章“受控的身份”,运用创伤理论,分析成人将儿童视为欲望客体、限制其身份构建的过程,指出这一控制给儿童心理带来的创伤。第三章“解构的身份”,用解构主义视角,指出爱德华时代赋予儿童的新身份,实际承载了这个时代成人身份的欲求。当以儿童/成人两分法为基础的二元对立消解时,儿童身份作为成人建构的产物,,实际被解构。 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并提出以下认识:在儿童备受瞩目的时代,儿童的身份构建和成长却面临更大困境。成人所关注的,是神秘化、象征化和符号化的儿童,而非真实、具体的儿童个体。这种关爱的实质,是成人自身欲望的投射,是成人对现实困境的逃避。《儿童书》是一部儿童的悲剧,更是一部成人及其时代的悲剧。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家俊;;创伤[J];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2 魏兰;;拜厄特:从“理念小说”《占有》到《儿童书》[J];外国文学动态;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1222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2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