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英雄与超人,以崇高的名义——对一种与亚氏悲剧观相抗衡的悲剧理论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6 14:15

  本文关键词:英雄与超人,以崇高的名义——对一种与亚氏悲剧观相抗衡的悲剧理论的分析 出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悲剧 崇高 席勒 尼采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在17世纪受到挑战,一种有别于亚氏的新"悲剧性"开始得到建构。人们关于悲剧价值的看法出现了历史性变化,承受苦难命运的悲剧人物要比悲剧人物深陷苦难的命运更为重要,"悲剧性"的建构因此产生了一次历史性转型,与"怜悯/恐惧"正相关的"命运感"退居幕后,而与"感动/鼓舞"正相关的悲剧人物的"英雄性"走向台前。本文聚焦崇高与这一悲剧性之间的关系,梳理"悲剧崇高性"建构的思想脉络,并在对席勒和尼采悲剧思想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最后的结论:建构在"崇高"基础上的悲剧性已走完其全部历程,失去了继续阐发的理论空间。
[Abstract]:Aristotle's view of tragedy was challenged in seventeenth Century, a new "tragedy" in Aristotle's construction. People began to get ideas about tragedy of the value of historical change, suffering the fate of the tragic characters than the tragic characters in the suffering of fate is more importa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ragic" thus produced a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ercy / fear" and "destiny" and "backstage, and moved / inspired by"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tragic figure of "heroic" toward the stag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ble and the tragic, the sort of "tragedy lofty thought" construction.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chiller and Nietzsche's Thoughts on draw a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noble" on the basis of the tragic end has lost all of its history, theory of space analysis to.

【作者单位】: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基金】:国家教育部基金项目“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戏剧类型与戏剧性》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NCET-06-0192]
【分类号】:I106.3
【正文快照】: 17世纪法国理论家圣·埃弗蒙的见解标示出悲剧理论在当时发生了某种新动向。埃弗蒙在《论古代和现代悲剧》一文中,批评《俄狄浦斯王》残忍,指责它违反了人类所应具有的真正感情,理由是:“由于引起人们恐惧和怜悯心理的过火的表演是古代悲剧的要素,这样岂不是将剧院直接变成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晓玲;《聊斋志异·细侯》中细侯杀子行为脞议——与苔丝、美狄亚仇杀行为比较互证[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2 孔庆庆;;《聊斋志异》中的世情悲剧意识及其消解方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华泉坤;牛振宇;;理智丧失后的大智——李尔王的“疯癫”与尼采美学中酒神式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陈文忠;;比较诗学的三种境界——中国比较诗学的学术进程与研究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武彦君;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精神的演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钱晓红;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耿海英;顾祖钊;;论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命题的大前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宋雪;谢劲秋;;俄狄普斯之旅——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裘德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4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6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7 高阿蕊;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8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9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慧君;论阿来长篇小说的悲剧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夏海娟;追寻自由灵魂的重塑,,挣脱宿命论的囚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沈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预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秀红;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洁;20世纪初《红楼梦》研究析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斗格吉;论《朗萨雯波》的悲剧色彩[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穆纪光;希腊悲剧理论与中国悲剧意识[J];甘肃社会科学;1990年06期

2 胡健;;王国维美学思想略说(二则)[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杨正和,刘亚律;论高乃依的悲剧理论——兼评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历史地位[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7期

4 刘晓平;刘立;;鲁迅、郭沫若对悲剧理论的贡献[J];河北学刊;2010年04期

5 傅正乾;郭沫若的历史悲剧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6 陈健,张云岗,高巨华;以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英文)[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陈冲;;浅析《俄狄浦斯王》中的情节与戏剧反讽[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8 孙云宽;;《夜宴》的黑格尔式阐发[J];电影评介;2009年08期

9 郜霄;陈倩;;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杜寒风;;邓以蛰的悲剧与喜剧理论[J];戏剧文学;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建;;首届全国蒋士铨学术讨论会综述[A];蒋士铨研究论文集[C];1985年

2 王大敏;;论郭沫若的悲剧和悲剧观[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3 张莉莉;彭彦琴;;悲剧审美心理研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傅正乾;;郭沫若史剧理论的结构核心——兼论郭沫若历史悲剧观的形成[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5 张健;;征服与遁逃——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初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岳健;席勒的冲突论与黑格尔的冲突论[N];文艺报;2007年

2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向坤茂;文艺的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N];文艺报;2007年

4 郑欣淼;当代文艺理论的反思与探索[N];人民日报;2005年

5 郑欣淼;当代文艺理论的反思与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艾珊歌;《中国悲剧引论》研讨会在京召开[N];文艺报;2008年

8 张兰阁;“美国戏剧的良心”[N];北京日报;2005年

9 杨琳 徐谦;当代视野中的西方批评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王耀文;日记里的风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淑贞;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张春丽;元杂剧“悲剧说”辨析[D];苏州大学;2003年

3 孙云宽;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吴宝康;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振华;古典与现代[D];厦门大学;2008年

6 宋法刚;中国电视剧的悲剧性:存在、价值与批判[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裘宗慧;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新时期悲剧理论[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张艳军;近现代中国悲剧理论的本土化特征[D];辽宁大学;2012年

3 孙艳侠;朱光潜悲剧理论之渊源与价值探析[D];延安大学;2013年

4 杜安;王国维、朱光潜悲剧理论之审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永崇;尼采的悲剧与悲剧的尼采[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欢;吕西安·戈德曼的悲剧观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吴雪花;作为实现审美乌托邦的现实手段[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那可;井上靖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D];吉林大学;2009年

9 朱海青;多种影响使哈代的小说走向悲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越;朱光潜美学思想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88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88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6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