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现世中的变异灵魂—解析聚斯金德笔下的“畸人”形象

发布时间:2018-01-06 16:22

  本文关键词:现世中的变异灵魂—解析聚斯金德笔下的“畸人”形象 出处:《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畸人 生存 孤独 困境


【摘要】: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作为德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剧作家及电影编剧家,自1980年发表第一部作品《低音提琴》开始便受到广泛关注。随后,聚斯金德又相继发表了《香水》、《鸽子》、《夏先生的故事》等优秀作品。其中,作品《香水》为其赢得了一九八七年“古藤贝格奖”中唯一一份优秀外国小说奖,而其作品《鸽子》和《香水》也一道被排进德国严肃文学作品的十佳畅销书之列。聚斯金德虽非多产作家,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畅销作家,特别是作品《香水》,被翻译成近四十种语言在各国出版,而世界总发行量已逾千万册。 在聚斯金德的笔下,创作了一个个个性迥异,畸形怪诞的人物形象,本文以《香水》、《鸽子》、《夏先生的故事》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为研究对象,来解析聚斯金德笔下三类畸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生存困境。 畸人文学,是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文学传统,不同的作家对畸人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运用。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畸人的相关概念。随后,本文进一步分析文学中的畸人形象,既从国籍角度进行划分,又从文学的不同形式,如小说、戏剧等方面梳理了畸人在文学中的发展。 进而本文概括性地提出了聚斯金德笔下的畸人形象与以往畸人形象的不同。他们的畸,是外在形态与内在体验的共同组成。他们生存于世,既有因不同个性特质所体现出的迥异的生存困境以及对困境的自我选择,也有同属畸人的共同特质,如对于童年的别样情怀,对于死亡的倾向,以及生活于现世中憎恨的情绪等。 无论是聚斯金德所创造的作品中的虚拟世界还是作家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畸人”所面对的生存困境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遭遇中的普遍问题而存在于世。通过揭示两个世界中人类生存困境的普遍性,从而揭示作家的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生存中孤独、焦虑、虚无的情绪是一种泛化的情绪,具有普遍意义和警示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在小结部分进一步提出了聚斯金德笔下畸人形象的意义与价值,这既是对畸人文学的丰富,也使作家笔下的畸人形象更为立体而具有层次感。同时,聚斯金德的作品中还饱含着文学对于社会和人类生存的观照。
[Abstract]:Patrick Coble as famous German writers, playwright and screenwriter, published in 1980 first film, double bass > began concern. Subsequently, Suskind published < > and < > perfume, dove, "Mr. Xia's outstanding works. The story >, < > perfume works win the 1987" Gutenberg Award "only an outstanding foreign Fiction Prize for her works, < > and < > dove perfume is a serious drain into the German literature bestseller list. Ten suesskind not prolific writer, but is a worthy of the name the best-selling writer, especially the works" perfume ",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forty languages and published in the States, and the world total circulation of more than 10 million copies.
In Suskind's pen, created a different personality, deformity of grotesque characters in < < > > perfume, dove, "Mr. Xia story > the protagonists of the three novel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ze the suesskind pen grotesques in real life encounter three kinds of survival predicament.
Grotesque literature i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can not be ignored an important literary tradition, different write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grotesque characters.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on carding, firstly combing the concept of grotesques. Subsequently,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abnormal image in literature and both are divided from the angles of nationality, and from different forms of literature, such as novels, drama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bing the grotesques i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hen the paper briefly presents the deformed images suesskind under the pen of past and deformed images are different. Their deformities, is composed of the external form and the internal experience. They live in the world, both the survival dilemma because of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reflected different and the plight of self selection, there are belong to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grotesques, such as the special feelings of childhood, for death and life in the world tend to have feelings of resentment.
Whether it is the creation of Suskind in the virtual world is a writer living in the real world, "the dilemma faced by the grotesques" has become a common problem encountered in modern people's survival in the world. By revealing the universal two world human existence dilemma, revealing the writer's creation is the reality the portrayal of the life, living in loneliness, anxiety, nothing is a generalization of emotion, is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and warning function.
In summary, this article in the summary section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deformed images suesskind under the pen of both of the grotesque characters, the rich, the abnormal image writer is more three-dimensional and has a sense of depth. At the same time, suesskind works but also full of literature for social and human survival and contempl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16.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新;咬文嚼字二则[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2 张春萍;唐寅诗作“畸人”特质的表征及渊源[J];固原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3 石云龙;荒诞畸形 警醒世人——解析奥康纳笔下“畸人”形象[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4期

4 易平;机器时代的一段哀歌——论《小城畸人》中的畸人形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6期

5 覃里雯;啄木鸟·白痴·诗人——读余杰《火与冰》[J];当代文坛;1998年05期

6 徐新平;;《庄子》中的真人与畸人的区别及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03期

7 徐新平;;《庄子》中的真人与畸人的区别及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8年03期

8 梁玲;;解读《小镇畸人》的体裁双重性[J];才智;2009年05期

9 梁玲;;生命激情的熄灭——《小镇畸人》中艾丽丝人物的分析(英文)[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0期

10 覃里雯;啄木鸟、白痴、诗人──读余杰《火与冰》[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芳;;浅论《基坑》主人公的生存困境及其悲剧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罗俊容;;从《奥赛罗》中的三个女性形象看女性生存困境[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何涵慧;;网络环境下报纸索引生存问题的探析[A];中国索引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吴宝康;;生命意义的独特诠释——刍议怀特小说人物的生存悲剧[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吴义勤;;荒诞的寓言——评《迷蒙之季》[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6 孟庆艳;;个体主体性——工业文明的内在精神[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姚小菡;;《成熟》中的仪式化片断——从成长历程和集体经验看《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韩瑞峰;;《小镇畸人》的和谐之美——叙述视野中的小说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贾哲;;我国专业体育报生存状况的生态位视角剖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闻;北京静电设备厂如何走出生存困境[N];中国工业报;2003年

2 肖经栋;中小会展中心如何走出生存困境[N];中国经营报;2004年

3 杨星宇;苍凉背后的恻隐之心[N];人民政协报;2006年

4 高宏亮;让晋剧院团走出生存困境[N];太原日报;2011年

5 冯亦珍;迪比特大量裁员命悬一线[N];经济参考报;2006年

6 记者 张丽娜;内蒙古:希望小学怎么办没了希望?[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四川省乐山市政协 宋德福 陆九农;乡镇卫生院如何摆脱生存困境[N];人民政协报;2003年

8 本报评论员 李胜;“高速通”为何陷入生存困境[N];深圳商报;2006年

9 宋德松 毕春佳;探解券商生存困境[N];天津日报;2004年

10 ;不要将女性视角特殊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林;论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困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籍晓红;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浙江大学;2009年

3 王璐;困境中的反叛与突围[D];吉林大学;2008年

4 祝平;乌云后的亮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6 林莉;论菲利普·罗思后期小说的历史解读与文学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7 王敏;世医家族与民间医疗:江南何氏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洪琛;荒诞的人——加缪文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路学仁;当今中国城市乞丐问题的构成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10 丁媛;《庄子》丑意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莹;现世中的变异灵魂—解析聚斯金德笔下的“畸人”形象[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2 徐子茼;女性状态的个人化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翠;论尤凤伟小说中的生存书写[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帆;生存困境中的不懈突围与琐屑化生存中的积极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冯丽丽;困境中的自我追寻[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邹喜;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批判性反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夏雨;格非的世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袁晓斌;生存困境的无尽歌哭[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侯代芬;后现代生存困境中的悲剧精神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久东;论尤凤伟长篇小说中的生存困境[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88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88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d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