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创作中双重人性与浪漫主义文学精神
本文关键词:莱蒙托夫创作中双重人性与浪漫主义文学精神 出处:《俄罗斯文艺》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莱蒙托夫开启了俄罗斯文学中不和谐主题的传统,引入了对双重人性的描写。作家秉承浪漫主义文学精神,塑造了诸多恶魔式人物形象。他们有着高度发达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内省精神,渴望善却又不断作恶,将主体的善与环境的恶对立,表现出对世界的蔑视和怨恨,最终走向宿命和毁灭。这显露出浪漫主义对人性认识的局限。莱蒙托夫创作的现代意义在于,深刻的精神分析成为俄罗斯文学探索复杂人性的前奏。
[Abstract]:Lermontov opened the harmonious theme in Russian literature tradi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ual description of human nature. Writers adhering to romantic literary spirit, created many evil characters. They have a highly developed sense of body and strong spirit of self-examination, but continue to desire the good evil, will the evil good and environmental subjec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ld's contempt and resentment, and ultimately to the fate and destruction. It reveals the Romanticism on human understanding of limitations. In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Lermontov's creation, profound spiritual analysis become Russia's literary prelude to explore complex human nature.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12.06
【正文快照】: 莱蒙托夫的创作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性精神,开始了人性复杂性的探索,其意义不界,触及到人性双重性问题,发现了善与恶在亚于俄国近代文学之父普希金。顾蕴璞老师人身上同时存在的精神现象。作为浪漫主义在总结莱蒙托夫的创作特点时谈到,其作品诗人的莱蒙托夫,无论是在诗歌创作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顾蕴璞;普希金与莱蒙托夫[J];俄罗斯文艺;1999年02期
2 阿格诺索夫;张变革;;20世纪及21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小说创作)——回顾及展望[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3 黄晓敏;;俄罗斯学界关于拜伦对莱蒙托夫的影响问题研究综述[J];俄罗斯文艺;2013年02期
4 张变革;再读俄国近代文学的首创者普希金[J];国外文学;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胡友峰,岳介先;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马晓艳;李和佳;;和谐社会中爱的承认之维——以霍耐特承认理论为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刘欢萍;;古典诗词中的鹦鹉意象及其文化内蕴探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司杰;;“先锋派”概念景观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10 郭小文;;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J];书画世界;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肖鑫;;“自律”启蒙的迟来与书法大众化背景下的受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何桂彦;;“新媚俗”绘画的三种类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8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趋势[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9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东东;;天真与世故: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前世今生——从西川、王敖的争论谈起[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徐兆武;生命·诗与思·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顾蕴璞;普希金与莱蒙托夫[J];俄罗斯文艺;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郁;热爱祖国、渴求自由的光辉形象——《莱蒙托夫》译后记[J];名作欣赏;1984年02期
2 吕宁思;莱蒙托夫的抒情诗[J];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03期
3 曾思艺;;矛盾而迷恋的爱——莱蒙托夫少年时期的爱情及“苏什科娃组诗”[J];世界文化;2010年09期
4 马福珍;麻秀丽;;论莱蒙托夫《帆》的艺术特色[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陈鸿;迷惘、堕落的“英雄”——评莱蒙托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顾蕴璞;在资料的海洋中探寻诗人“个性的奥秘”——《莱蒙托夫百科全书》编纂方法初探[J];俄罗斯文艺;1983年04期
7 利季娅·别洛娃;侯玮红;;莱蒙托夫的最后一次爱[J];外国文学动态;1994年06期
8 顾蕴璞;普希金与莱蒙托夫[J];俄罗斯文艺;1999年02期
9 余振;;《莱蒙托夫百科全书》简介[J];辞书研究;1982年05期
10 王文晶;谈谈莱蒙托夫诗中的自然景物描写[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心华;;俄国古典文学中的厌女情结[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心华;;俄国古典文学中的厌女情结[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镇;范立祥;;三篇译文翻译日期的考证[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4 康澄;;两位俄国天才女诗人折射出的“白银时代”诗歌光芒[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雷霆;;读邵燕祥的《五十弦》[A];邵燕祥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小洛;;寻找内心的故乡——从邵燕祥先生的几段谈话看他的人和诗歌[A];邵燕祥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金玲;;俄语带条件从句、让步从句的主从复合句中谓语时间的非一致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建军;耐得寂寞才有经典[N];人民日报;2010年
2 杨东;魅力永存的戏中戏[N];音乐周报;2005年
3 王川;用艺术诠释心情[N];美术报;2008年
4 洪烛;死神的连环套[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白舒荣;马来西亚华文诗人吴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6 元尚(北京);我的1949年版书[N];中国商报;2003年
7 本版编辑 李晋悦 丁杨 陈香;获得荣誉的人们[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王小波;从“红菱艳”到“白骨精”[N];中国妇女报;2006年
9 童道明;无边的森林的摇动[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苇岸;少数的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管月娥;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珊妮娅(Kseniia Begma);尼采与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学;莱蒙托夫的文学创作与俄罗斯民族主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安璐;论《当代英雄》的叙述话语[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潘玲;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的高加索主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雅婷;什梅廖夫作品中的俄罗斯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戴小清;救赎之路[D];云南大学;2010年
6 邓倩倩;《大师与玛格丽特》中魔鬼沃兰德形象的文化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井陈玺;马卡宁的小说《高加索俘虏》的题旨及俘虏形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查娟;高加索与俄罗斯文学[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9 余静;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俄罗斯文学翻译简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春红;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及其文化本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88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8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