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成观:兼论《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歇斯底里
本文关键词:两种生成观:兼论《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歇斯底里 出处:《外国文学》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歇斯底里 生成-动物 女性话语 《呼啸山庄》
【摘要】:对女性歇斯底里的描写是《呼啸山庄》等19世纪英语文学中的常见现象。著名女性主义学者伊利格瑞认为,"女性歇斯底里"是完善女性形态、获得独立女性主体的女性话语方式之一。她的观点与德勒兹的"生成-动物"、"生成-女性"等"生成"观有很大相通之处,二者都强调以"差异"和"生成"解构同一、自明的男性主体。本文进一步挖掘女性歇斯底里与"动物精神"的关联,认为《呼啸山庄》充分体现了两位学者的"生成"哲学观,在其独特的动物叙事中凸显了"女性歇斯底里"所蕴藏的"低端模仿",并在非再现的"生成"中产生了具有颠覆性的女性—动物同盟关系,为如何创建有效的女性话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Abstract]:The description of female hysteria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in 19th century, such as Wuthering Heights. Erie Gree, a famous feminist scholar, believes that "female hysteria" is a perfect female form. One of the ways to obtain the independent female subject's female discourse. Her viewpoint has much in common with the "generation-animal", "generation-female" and so on. Both of them emphasize "difference" and "generation" to deconstruct the same and self-evident male subject.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hysteria and "animal spirit". Wuthering Heights fully embodies the philosophy of "generation" of the two scholars, and highlights the "low-end imitation" of "female hysteria" in its unique animal narration. It also produces subversive women-animal alliance relationship in non-reproducing "generation", which provides useful enlightenment on how to create effective female discourse.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菲利普·拉金研究”(12BWW039)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按韦氏大字典的解释,歇斯底里是一种以情绪上的兴奋和身心感知障碍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常伴有不可控的恐惧或情绪过度。《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的两次歇斯底里发作是使其早夭的关键原因。又如《简·爱》中疯狂的梅莎、《荒凉山庄》中的艾瑟及戴洛克夫人、《艰难时世》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国青;;语言学角度的《呼啸山庄》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陈燕燕;;“天人合一”观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3 高飞;刘洋;;简·奥斯丁与艾米莉·勃朗特的爱情婚姻观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4 焦志飞;;对《苔丝》和《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5 李敏洁;;荒原里绝望的复仇者——《呼啸山庄》与《原野》之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刘杨;张明杰;;《呼啸山庄》中叙事结构及环境场景的双重性分析[J];大家;2011年20期
7 刘剑;;电影《呼啸山庄》与原著的差异比较[J];电影评介;2010年10期
8 王倩;;浅析翻译中的英汉差异[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郝广丽;;《呼啸山庄》:人性的悲歌[J];长城;2012年08期
10 许发民;;论刑法解释不能类比于文学艺术类解释[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亚萍;论《呼啸山庄》的悲剧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杜珊珊;《呼啸山庄》三个中译本的历时语料对比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玉姣;英汉翻译中“的”字的用法[D];云南大学;2011年
4 易晗静;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角度评《呼啸山庄》中译本[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慧芳;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对比及其翻译[D];青岛大学;2007年
6 冯丽姣;翻译选择中的制约因素[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刘一宁;推不开的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倪虹;从审美再现研究《呼啸山庄》的三个中文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杜洪洁;政治与翻译: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译介(1979-1988)[D];天津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园;重构女性话语──论台湾女性主义文学[J];华文文学;1998年01期
2 林丰民;阿拉伯的女性话语与妇女写作——兼论其与西方妇女文学观的异同[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3期
3 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4 李红霞;;由“三大娘”式话语看迟子建小说女性心理裂变[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2期
5 李存;;试论铁凝《玫瑰门》中的“疯女人”形象[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叶梅;;寻找爱和生命快乐的民族女性话语[J];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02期
7 凌菁;黎小燕;;论我国电影中女性话语的变迁——以获华表奖的影片为研究样本[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刘玉红;;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女性主义[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9 马福玲;;男权主义社会制度下女性的悲剧——品读张恨水《金粉世家》有感[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王定天;自尊的城市——《一路狂奔》的话语特点[J];当代文坛;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爱云;;女性话语·躯体写作·双性同体——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金丹元;曹琼;;关于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较多的两个女性话题的思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江逐浪;;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看女性主义观念的体现[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4 张川平;;二十五年来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综述——以1979年至2004年的报刊论文为考察对象[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5 单晓红;;城市女性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以昆明市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6 阎纯德;;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黄良奇;;从“主体虚位”到“符号异化”——论媒介在娱乐化场域中对女性形象的建构[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帅庆;;论网络中女性的权益保护[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周志雄;郭道伟;;在历史的比较中理解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反思与创新: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8.6)[C];2008年
10 霍克冬;;从安德森的《森林之死》到张爱玲的《花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麦家;《药道》中的女性话语[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陈佳;博客网:拓展女性话语空间[N];中国妇女报;2004年
3 陈璇;《致橡树》的女性主义姿态[N];文艺报;2007年
4 王翠艳;女性话语与时代历史的多重变奏[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刘佳;斯妤:文学丰满单薄的生命[N];中国妇女报;2004年
6 余三定;女性文学的新探索[N];文艺报;2006年
7 ;女性主义的跨文本写作与阅读[N];文学报;2005年
8 洪治纲;权力叙事中的性别挣扎[N];文学报;2005年
9 清华大学 赵丽明;女书研究:失真比失传更可怕[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贺绍俊;构筑心理的迷旎花园[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雪;批判、焦虑、探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王冰冰;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女性书写[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佘艳春;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美皆;“晚年丁玲”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君;从中国内地女性电视节目发展看女性话语权的演变[D];南昌大学;2010年
2 毕莹;论《爱玛》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琛;女性话语主体的建构及其可能性[D];郑州大学;2011年
4 孙仲英;主流话语下潜在的女性话语[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5 李少茹;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看阿赫玛托娃诗歌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6 杨曦;“媒介景观”:多方话语的博弈“场”[D];云南大学;2011年
7 邓招华;从女性话语走向主流意识形态[D];河北大学;2003年
8 周灿华;中国新闻传媒女性报道的失误与矫正[D];广西大学;2004年
9 黄鹄;女性叙事与身份建构[D];南京大学;2012年
10 李励;永远的追寻——女性话语中的男性形象[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88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88948.html